英攝影師記錄改革開放 80s北京街頭 活力四射

文章日期:2019年09月06日

【明報專訊】影過鄧小平,影過戴卓爾夫人,英籍攝影師Adrian Bradshaw偏愛街拍。1980年代中國步入改革開放路程,年輕的攝影師隻身留在北京,鑽進大街小巷記錄庶民生活。他形容此為「一切都好,及仍未變壞」的短暫時光,中國社會迎來巨變之初,眾人生氣勃勃。居於中國接近30年,現在要街拍殊不簡單,他坦言政府監控愈來愈緊,加上網絡文化滲透,黑白菲林裏的時代已一去不返。

生於英國小鎮,Adrian Bradshaw讀書時接觸多種外語,當中對俄語、中文最感興趣。後來,他自發閱讀更多中國古代翻譯文學,包括對唐代詩句尤其欣賞,希望進一步理解:「我對當代中國完全沒興趣,相反是一些古老的文化底蘊吸引我。」大學時他選修有關中文的課程,二年級時須到北京交流。1984年到達中國後,他見到的情况跟他想像的並不一樣。剛剛經歷過文革浩劫,中央大力推行實用政策,打開大門面向世界。Adrian Bradshaw說社會處處都有改變,此種力量吸引了他。

「當時很多物品仍是配給的,包括一手單車。在指定商店,你可以用外幣買到小量物品,那我只好找方法買二手單車。騎上去,游走不同角落。」他憶述,那時北京交通未有如此擁擠。本來用以紀念,拍着拍着,他發現很難找到冲曬菲林的空間。因為想借用路透社的黑房曬相,他認識到機構的一名攝記,之後對方更邀請他為路透社拍照。因緣際會,他成為了自由攝影師,為各大西方刊物拍攝照片,原本英國的大學課程也暫停。最近,他出版攝影集The Door Opened:1980s China,收錄過百珍貴圖片。

年輕人充滿好奇 放膽嘗試

回到1980年代,北京街頭生態充滿活力,Adrian Bradshaw街拍,另亦走遍工廠、店家、電影拍攝現場等不同場合。一張照片中,拳王阿里正跟廚師「對打」。傳奇美國拳擊手穆罕默德阿里在1985年再訪華,Adrian Bradshaw獲機會近距離追拍他一周。攝影師指出當時阿里已確診柏金遜症,說話明顯語氣不清。北京很多市民都沒有電視,但他們輕易就認出阿里。沒有手機的年代,拳王與民眾間不是隔着電子產品攝個不停,容許更廣交流的空間。阿里熱情地回應市民,在他們耳邊變出硬幣,表演小魔術給大家看。

「其實我也是『個體戶』,一個約20歲的年輕人去到異地,亦是充滿好奇及很多未知之數。當時中國很多年輕人亦然,他們似乎是在這個國家真正in charge(負責)的人,嘗試很多實驗,做新的事情。」Adrian Bradshaw鏡頭拍下4個來自廣東的少年,在北京開設改革開放後首批私營髮型屋,毋懼風險或因政治原因隨時倒閉。攝影師笑說,難以想像現時很多理所當然的東西,當時都很稀有甚至沒有,包括時髦髮型屋、牛仔褲、的士、超市等。年輕人卻穿上個人化的衣飾,表現自我。Adrian Bradshaw解釋,人們似乎有愈來愈多選擇,更重要是他們開始更有自信地表達自己的感情:「記得意大利男高音巴伐洛堤首次在人民大會堂表演,觀眾情不自禁地起身拍手歡呼,通常他們都坐定定地拍。這很代表人們較舒暢地表達自己,即是很正常的,跟世界上其他人一樣。」

見小孩騎坦克玩具 「很詭異」

人民的笑臉,在1989年遇上歷史悲慘一幕——六四鎮壓。Adrian Bradshaw在圈內建立一定知名度,惟他想及遠在英國的學位,始終希望完成。「六四發生的時候,我在英國考終期考試。」他呼出一口氣說。冥冥中,其相機沒有遇到此闋災難。完成考試後,他立即回到北京,6月尾抵達。城內持續戒嚴,他指出街上到處有持槍軍人巡邏,店家在黃昏前關門,根本沒什麼機會拍照。他指出此作品集只有絕少於「後六四」拍攝。其中一張攝於工人體育場,小孩子正在玩類似駕車的遊樂設施,不過他們正坐着的車子卻是坦克車造型。小孩後方有大人陪伴玩耍,笑得開懷,Adrian Bradshaw說:「感到很詭異,才剛剛發生完六四,人們就把小孩放在坦克般的玩具。」戒嚴期間,攝影師承受前所未有的壓力,一度想離開北京回英國。惟在此關鍵時刻遇上戀人,現在是其妻子,因而一留留足十多年。

街拍模式轉變 政府監控增

「近年, 人民對記者拍他們都很忌諱,不想有什麼關注。奇怪的是人們喜歡拿手機互拍,再放到網上。」Adrian Bradshaw接道。留在北京、上海繼續攝影師事業,他走訪各大場面,仍然繼續街拍,卻感到拍攝難度增加。除此之外,北京卻出現了一些光怪陸離的街拍現象。例如著名的購物區三里屯太古里,即使不是舉行什麼時裝騷,該處經常聚集許多鏡頭「咔嚓」不停。好些攝影者主要捕捉拍攝外貌吸引的女性,「街拍」後放上社交平台吸粉絲。有些人不太願意被拍,但亦有指有些人特意打扮性感,出現在該處被拍,再以合作形式放上網絡「吸讚」,提高人氣。這個現象更曾獲得大陸官方媒體注視,發表文章,以中國《民法通則》提醒公民享有肖像權,未經本人同意,不得以營利為目的使用公民肖像。對Adrian Bradshaw而言,其作品難以在拍攝前後得到每個相中人同意。

時移世易,無論街拍模式,抑或北京也不再一樣。Adrian Bradshaw坦言:「現在的中國監控嚴了很多。」2014年望子女有更好教育,他們舉家回到英國。翻着攝影集一幀幀照片,他感慨現在北京進步的地方是人們比以前更多物質選擇,惟城市擠滿人,「老北京(人)被邊緣化」,租金昂貴,壓力甚大,笑臉不再。攝影師解釋,將1980年代小孩的照片放在相集最前位置,因為他們正正是現今社會年輕、年壯的一群。可惜的是,現在年輕人卻欠缺有如當年實驗新事物的機會,傾向服從。他說:「他們很在意有什麼影響生活質素,如教育、人際、房租。因為競爭實在太激烈。這些照片重要在於一種連繫,那個未『出錯』,所有事情都有希望的狀態。」

www.impress-publishing.com

文:劉彤茵

編輯:蔡曉彤

電郵:culture@mingpao.com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