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金成餐具中體驗文化 走遍世界 收集飲食藏品

文章日期:2019年09月03日

【明報專訊】「誰想到我這個窮小子,竟有機會環遊世界兩次﹗」50後羅金成(Bruce)的旅行經驗極其豐富,曾遊歷超過50多個國家。和時下的年輕人沒兩樣,他喜歡一放假便離開香港,飛往世界各地。他跟志同道合的朋友,熱中在大街小巷「捐窿捐罅」,搜尋與飲食相關的藏品器物;更曾耗盡積蓄,投資在籌辦私人博物館上。

羅金成(Bruce)鍾情「向世界出發」,始於少年時嚮往倪匡筆下的科幻小說主角衛斯理光怪陸離的冒險生活。「為了解決神秘事件,他總是深入不毛之地,遇上奇人怪事。」成長在1960年代的基層家庭,父母忙碌工作,Bruce也要做「工廠仔」啤膠花幫補家計;在社區中心翻看報章的連載小說,是日常僅有的娛樂。再者,當年一張機票抵得上一般人數月的薪金;平民百姓手停口停,亦沒有「出埠旅行」的概念。「當時我對埃及、印度、尼泊爾這些地方已很好奇,總想着什麼時候可以親歷其境呢。」他笑道。

1970年代末,剛滿20歲的Bruce投身社會工作,終有能力見識世界。「年輕時我是兼職王,正職以外還做裝修和龍虎武師呢!」其時,香港經濟起飛,政府訂定勞工法例,推行有薪年假,市民多了餘錢餘暇,自然有閒情吃喝玩樂。「當時,佳寧集團首推菲律賓旅行團,以千元低價包機票食宿,吸引不少港人好奇嘗新。」跟團旅行,成為一時熱潮。

不過,Bruce首趟出門已堅持自由行,即使支出使費較多,資訊收集遠不如今日方便。「那時機票酒店要經旅行社預訂,當然也沒有旅遊書和KOL分享行程啦。但跟團旅行吃的是唐餐,接觸的是港人,不過是視覺上去了另一地方而已,體驗上跟香港無甚分別,談不上有成長。」結果,Bruce和友人到埗後,才發現酒店位處品流複雜的紅燈區;在街頭亂闖亂蕩,更誤闖地下賭場。「我們毫無危機意識,膽敢圍觀社團大佬賭錢,幸好有個講廣東話的賭客,苦口婆心地拉我們離開。」

旅行三寶:笑容 英語 美金

Bruce的「旅行三寶」是笑容、英語、美金。「1980、90年代,功夫電影紅遍全球,在歐美和東南亞,幾乎無人不識李小龍。」來自香港,略懂功夫的Bruce,藉此在異地跟別人建立友誼。他和朋友結伴出遊,更習慣在酒店一放下行李,便着司機帶他們直奔當地市集,或在小食攤喝冰啤酒,或跟小販途人吹水攀談。「當年,大家對香港人很好奇,比較親切熱情。能夠爭取隨他們回家吃飯,體驗日常生活,當然最好不過,不少收藏品就是這樣『傾』返來的。」多年來,Bruce少不了在旅途上大吃大喝,曾在衛生程度欠佳的印度崔波萊市場(Tripolia Bazaar)嘗遍街頭小吃,幸好沒遇上嚴重腸胃問題。

40多年來,Bruce遊歷超過50個國家,既有旅行熱點、配套較佳的國家如歐洲、東南亞,更有非一般港人的尋常選擇,如東非的埃塞俄比亞、坦桑尼亞,以至位於北極圈的極地小鎮巴羅(Barrow)。總結多年的旅行經歷,他覺得除滿足冒險心願外,更重要是藉着陌生環境生活,造就機會,鍛煉溝通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他熱中蒐集與飲食相關的文物藏品,是因為日常生活與衣食住行息息相關,亦離不開使用的工具。他認為,從了解一處地方的飲食習慣,可以觸類旁通,認識其歷史文化。那他的首件飲食器具收藏品是什麼?「應該是在馬來西亞砂勞越的伊班長屋,跟獵頭族買回來的一把屠刀。」後來,他跟友人興起籌辦私人飲食博物館的念頭,於是勤於翻閱人類學和社會學的書籍,為尋找合適收藏品做好資料蒐集。

他舉例,歐洲國家多以刀叉進食,講究餐具廚具的使用。「日用品需要大量生產製造,涉及複雜的設計及鑄造工序,從而成就18世紀開始的工業革命,造就社經迅速發展。」他其中一件收藏品,是一架在20世紀初使用的氣壓蒸餾咖啡機。「當時,世界博覽會在法國巴黎舉行;為了應付突如其來的人流,於是發明了氣壓蒸餾咖啡機,讓餐廳旅店不用逐杯慢慢冲。」

另一系列的收藏品,則是問世已超過150年,以摩打發動的電冰箱。「早期的雪櫃,其製冷系統架在頂部。英國皇家學會報告中,科學家更選出它是食物史上最重要的3項發明之一。」從工業應用到成為尋常家電,冰箱的發明徹底影響人類的飲食習慣。「食物能夠保鮮,人們自然減少進食醃製食品。」Bruce侃侃而談。

奇特藏品:2米高埃及神像

隨着經濟條件增加,加上掌握如何判斷真偽和運輸的竅門,Bruce和友人搜尋的收藏品,也愈來愈稀奇古怪,愈來愈「大件」;當中最巨型的,莫過於一座近2米高的拉美西斯二世(Ramesses II)的埃及法老雕像。「它原本放在餐廳裏,象徵守護店家和食客。」由於希望以此為重點展品,他們不惜斥資20萬元購入;單是運費,已耗費2萬港元。「物流公司聲稱神像不能平放,須另做木箱放直寄運。費了好大的勁,才成功把雕像從埃及運到香港。」

2000年,Bruce和朋友在粉嶺租用一處近2萬呎的單棟樓宇,正式成立飲食博物館,並以收取入場費的形式,開放予公眾和學校團體參觀。雖然期望收支平衡,但在香港經營文化事業,畢竟非容易事。2006年,正當他們決定結業時,幸得到稻香集團老闆欣賞,收購他們的藏品,並搬到現時位於火炭的館址,以免費預約參觀形式,繼續經營博物館。

同年,Bruce選擇提早退休,搖身一變成為斜槓(Slash)中年,開展人生下半場;除了開拓個人事業,經營健康食品,擔任企業培訓導師之外,另一項得着,便是藉着為餐飲集團策劃在東莞的飲食文化館,在兩年間再次環遊世界,並有機會前往北極圈小鎮——位處美國阿拉斯加的巴羅(Barrow),現稱烏特恰維克(Utqiagvik),造訪日益稀少的愛斯基摩人。

「從香港飛往那裏,轉機連機程要70多小時!」從前,愛斯基摩人以肉類為主食,依靠捕鯨打獵獲取食物;Bruce和友人希望能找到他們曾使用的矛箭器具。「當地長年冰天雪地,戶外積雪深達小腿,只得我們傻傻的在街上逗留,逐戶敲門尋問。」現時的愛斯基摩人過着現代化生活,生活所需全靠外來輸入;在飲食習慣和體質上,已悄然起了變化。「雖然我們找到心目中的藏品,但其實有更多被封存在冰窖之下。可以想像,再不發掘出來妥善保存的話,它們便會失傳。」

自言並非美食家的Bruce,多年來走遍世界,深入大街小巷,品嘗各地名菜小食,搜尋與飲食相關文物藏品;長期深入觀察加上豐富體驗,令他有一套「餐具決定論」的心得。「使用筷子進食,等於多了兩根耐熱的手指,能夠應付熱騰騰的菜式,例如中菜、日菜,多有熱飯滾湯;不過,在菜式變化上,我認為中菜是『加』,傾向添加花巧,日菜是『減』,以清新簡約為美。」西餐呢?「一頓正式的精緻法餐,從麵包、前菜、湯品、主食和甜點,到配襯相應酒水,算起來要用上十多廿種餐具,他們將進食『玩』得千變萬化。進一步想,是否也反映不同的民族性格呢?」

■給香港的話

「香港是fusion菜。何不將『加』、『減』、『玩』融合,保持靈活多變,在生活裏尋求新出路呢?」

■Profile

羅金成(Bruce)

50後香港人。熱中在世界各地「捐窿捐罅」,耗盡積蓄搜尋與飲食相關的藏品器物;並曾出版《從德里到拉薩——追尋色香味之旅》一書。

文:陳芷寧

編輯:廖偉龍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人物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