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定向學堂:facebook政治廣告無規管 網民自救辨別

文章日期:2019年08月04日

【明報專訊】相信大家都有網購以後被店家在facebook洗版,想你買完又買的經驗。每天滑手機總避不開廣告,所謂「再行銷」(remarketing)等市場銷售方式已流行一段時間。平台利用網絡演算法等為商家提供數據,對準潛在客戶派發廣告,多數人都隻眼開隻眼閉飛過就算,政治廣告卻關乎公眾利益,facebook繼早前爆出連串醜聞後逐步擴展政治廣告的管理系統,本港雖已初步實行,進度卻遠遠落後其他地區。資訊傳播手法層出不窮,作為網絡公民,有何自救方法?

一、Google眼中你是什麼人

「如果你想知在Google『眼中』你是怎樣的人,檢查一下就知道。」數碼行銷公司MORE Digital創辦人之一Rem說。連自己都不清楚自己嗎?Google知道。日前於消委會主辦的講座上,講者淺談網絡收集用戶數據的法則,包括Google、facebook、Instagram等本港主要搜尋器與社交平台。首先是Google,用戶每天搜尋不同關鍵字及瀏覽網站,有沒有考究過到底搜尋結果是怎樣出來的?Rem表示行內統計指出,約有200項因素影響搜尋結果網站出現的先後次序。她解釋當中的個人化設定:「例如用戶搜尋『蛋糕』,Google便會估計你想買蛋糕、整蛋糕還是什麼,出了搜尋結果後,用戶點擊什麼網站,及會在某個網站停留幾耐。假設你想買某款蛋糕,但卻出了很多食譜,你看兩眼快步離開,它便可能會估算原來你經常是在找買的。」

另一重要因素是網站式平台的網站權重(Domain Authority)。Rem指出,政府機構、媒體或一些主要社交平台一般都有較高的權重,即是較易出現於搜尋結果的優先位置。

用戶其實可以自行透過更改設定,去調整或停止有關個人化廣告的自動接收(見小錦囊圖表)。

Google收集用戶使用情况,列出幾十至百個興趣領域,以筆者為例,屬於筆者的「個人化廣告運作機制」中有格價、香港、恐怖片、職業資源及生涯規劃等,準不準是後話,按照估算,Google便替商家向潛在客戶分發相應廣告。Rem提醒,用戶可以關閉不需要的項目,甚至關掉整個個人化機制(惟Google搜尋器及YouTube等仍然會顯示廣告),簡單來說,如果你對買衫抵抗力很低,不妨試試把有關項目關閉。至於facebook亦有類似廣告個人化設定,用戶可以自行點選允許與否。

˙定期刪除Cookie 阻止再行銷˙

為何到一個網址購物後,就彷彿被跟蹤?「其實這是一種remarketing(再行銷)方式,商家在網站種了追蹤程式編碼,記錄用戶在網站上的行為,之後可能在社交平台及其他網站的banner ads(橫幅廣告/旗幟廣告)出現。」MORE Digital另一創辦人Kristen說。被廣告追蹤的用戶可能受影響達一個月甚至更久,視乎商家預算及設定。Rem指出,上述關閉廣告個人化設定的方式,並未能有效阻止再行銷。她建議用戶可以定期刪除Cookie。再者,網頁視窗可以使用「隱私瀏覽」(Firefox)、「無痕模式」(Chrome)等,避免網站儲存用戶紀錄。惟平台依然會派廣告予用戶。

二、政治廣告 香港fb管理薄弱

廣告避不過,政治廣告更應小心。近日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公布facebook將要支付50億美元(折合約390億港元)「天價罰款」,為該會歷來對企業作出最高罰款金額。事緣facebook就2016年美國總統選舉向數據分析公司「劍橋分析」泄漏近8700萬用戶資料,針對目標選民派廣告,變相有份令特朗普當選,有操控選舉之嫌。面對輿論壓力,facebook推出一系列有關政治廣告的管理。現時於美國地區facebook落政治廣告,必須經過身分確認及審查,類似措施亦將於今年舉行聯邦大選的加拿大實行。facebook今年整合及推出全新工具廣告檔案庫(Ad Library)功能,讓用戶更易掌握廣告資訊。例如在美國地區的廣告檔案庫可以看到專頁出過什麼政治及普通廣告,甚至是廣告花費及什麼單位付款等,廣告紀錄更會儲存7年之久,按入「廣告檔案庫報告」便一目了然。譬如搜尋特朗普專頁Donald J. Trump,會發現過去90天專頁花上約300萬美元落政治廣告,當中以於加州花費最多,其次為紐約、得州。

香港暫時則望塵莫及。facebook 6月尾才公布擴大制度實行範圍,將香港納入其中,不過屬於非常初階。facebook建議,用戶在刊登社會議題、選舉或政治相關廣告前,先獲得授權認證。一般情况下,專頁具管理員、編輯、版主、廣告主、職缺管理員等角色均可建立廣告。按此制度,用戶需要先成為專頁「管理員」或「廣告主」,而且他們需要獲得身分驗證。要完成身分驗證,用戶必須提交身分證文件,或兩份官方文件(official documents)或公證文件以作核對。不過這並非強制要求,制度亦無劃分及顯示政治廣告資料。

facebook專頁翻查入門

1.在專頁點選「粉絲專頁資訊透明度」欄位

2.點選「顯示更多」;

3.查看專頁何時成立;

有否曾經與其他專頁合併;專頁管理人員來自什麼地區

4.點選「前往廣告檔案庫」

facebook說將因應不同地方選舉及情况,逐步推出及調整政治廣告制度。年底舉行的區議會選舉,以網絡市場推銷角度而言,Rem表示facebook廣告制度不利區議會候選人落廣告:「facebook其實target(對準)不到如此細的地區,一個選區可能服務幾條屋邨範圍,廣告很難派得中他們的目標。可能擺街站及洗樓更有效。反而到了立法會選舉的超區,就可能用得上。」她提醒就算日後擴大管理制度,仍依靠網民主動去做多一點:「見到廣告帖子的標示,會不會點擊查看它的來源,還是飛過就算呢?」

三、網媒廣告是否政府廣告?

除政黨及獨立候選人的廣告,網民更應小心facebook一些論政平台、討論群組、新網媒等。他們亦可以落廣告傳遞內容。以親建制網媒專頁「港人講地」為例,廣告檔案庫顯示,7月至截稿前正在刊登5個廣告,內容全涉及政治及社會重大議題,當中不乏渲染的標題及封面圖片。另一親中網媒「橙新聞」一向以小清新藝文及生活內容為主,惟在7月至截稿前正在刊登21個廣告,其中10個廣告涉及月來《逃犯條例》爭議;一個講述「七警案」中兩名被告上訴得直。Rem認為facebook政治廣告制度會否包括此等類似媒體報道的內容,現在「好難講」,實行亦不易。

不要濫用fake news一詞

「現時檢舉到什麼程度才會拿下內容,其實是不知道的。我亦對依賴檢舉的方式抱有質疑,因為有人可能用以針對小眾及活躍社運組織,變相打擊到他們。」OneLawyer網站創辦人陳可樂說。事實上,聯合國曾指出facebook助長煽動緬甸對國內羅興亞人之仇恨,引來「血的教訓」。陳可樂認為美國至國際社會須成立第三方制衡單位。在此之前,網民需要小心分辨內容自救。他提議網民小心或不要使用fake news一詞,而應該習慣辨出錯誤信息(misinformation)、虛假信息(Disinformation)、惡意信息(Malinformation):「外國不少研究都會建議不要用fake news一字,因為fake news多數是政權用來攻擊異見的媒體,令人民對媒體的第四權失去信心,什麼都不信,便什麼都不做,令人變得政治犬儒。例如特朗普在社交平台持續用fake news抨擊不支持他的媒體,被他『認證』的只有Fox News。」

當大家轉發帖子時,清楚說明內容「衰邊瓣」,有助了解及討論事件。陳可樂解釋,錯誤信息即跟事實不符;虛假信息乃刻意扭曲事實,例如透過操縱來龍去脈,或真假均有,令人對事件達至一個印象,甚至引起某些政治行為;惡意信息既扭曲事實,又蓄意對某些群體造成傷害,常見為煽動仇恨及歧視。

四、Fact Check須追到上第一手

上周西九文化區發生地陷事件,網上瘋傳一張用膠紙貼裂痕的圖片。專頁「求驗傳媒」翻查資料顯示是幾年前的舊圖,而不是西九現場,網民追查後發現是2014年吉隆坡發生的意外。陳可樂說:「最近我們連fact check此個詞都被用爛了,大家根本不是跟第一手資料或查證,一個傳一個就當有發生。」他分享自己曾經「破解」一個虛假信息。本年2月網傳一個外國小女孩在委內瑞拉演奏Beyond名作《光輝歲月》。他感到奇怪,為何相中小女孩穿如此厚的禦寒衣物?因此他用Google Image Search搜查該圖片,沒有發現,再翻查下發現不少「內容農場」有提及此信息,平台卻不甚可信。找尋之下,他在Twitter發現原片,原來小女孩在巴黎演奏聲援委內瑞拉,卻不是演奏《光輝歲月》。陳可樂認為此段虛假信息被瘋傳是因為社會氣氛不佳,「香港人需要一些振奮人心的鼓勵」,亦有網民用以攻擊「左膠」。他提醒在紛亂的政治環境當中,人們更加應該把信念建基事實,分享前查證信息是各人責任,即使核對步驟繁複,亦值得。

文 // 劉彤茵

圖 // 劉彤茵、網上圖片

編輯 // 蔡曉彤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星期日WorkSh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