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發薯:如果擇善固執是一種迷

文章日期:2019年07月12日

【明報專訊】這陣子筆者收看的節目,大多是關於「反送中」爭議的時事節目,或是各電視台的新聞頻道和現場直播,實在令人神經繃緊。在這個狀態膠着的時刻,香港電台播映兩個節目,或能提供不同角度,讓我們反思應該如何在這場運動走下去。

第一個是由六月底首播、一連八集的單元戲劇系列《迷什麼》。根據節目簡介,系列圍繞「迷戀」或「執迷」的故事,當一個人「入迷」,就會被感性主導而難以自拔,甚至失去判斷力,做出不少自覺正常、但旁人覺得匪夷所思的行為。節目已經播出兩個單元,分別描述一個寡婦在收拾丈夫遺物時,意外尋獲以為可以通靈的戒指,就沉迷於利用戒指與丈夫「溝通」,直至她發現戒指的物主原來不是自己而是另一個女人,她的世界頓時崩潰。

另一個故事講述一個望子成龍的媽媽,為了把兒子送進心儀學校,不惜出錢又出力,逼丈夫應徵校工職位不特止,更不惜以肉體換取校董的幫忙,做丈夫的卻一直容忍,甚至協助妻子做出種種瘋狂行為——實情是兒子早已過身,所有都是妻子的幻想,丈夫要在那個虛幻的世界,幫助太太圓兒子入名校的心願,因為這是妻子賴以生存的唯一動力。

旁觀者清,當局者迷,被迷所困的人難以被其他人理解,亦不容易被喚醒。從戲劇回到現實世界,君不見特首林鄭月娥為了奉承北京,一心只向中共的紅旗迎難而上,卻對香港人屢次向她發出的「紅旗」(示警)視而不見?她恃着從中央而不是香港市民授予的權力、恃着建制派和警隊為了自身利益作交換的支持,怎料這些她以為牢牢握在手中的,都是虛妄而隨時可以失去的「資產」。一個「反送中」風波令她狠狠跌倒,執迷不悔的她卻仍然認為自己「唔會死得去」,繼續做盡各種傷害自己傷害社會的傻事。究竟是她的貪嗔癡令她迷失本性,抑或她已經別無選擇,只能靠着繼續把弄僅有的權力,才能苟延殘喘?

眼睛一旦睜開了 不願再沉睡

至於港台本星期三晚播出的《31看世界》外購紀錄片《和諧夢碎》,就示範了另一種迷。影片的主人翁華澤,本是中央電視台的歷史紀錄片編輯,2008年汶川大地震後,她得知舊朋友譚作人因為調查豆腐渣工程被控「煽動顛覆國家政權罪」,卻發現相關消息在互聯網被封鎖,要網友教她,才知如何翻牆。在牆的另一邊,她知道了劉曉波、許志永等名字,以及更多過往聞所未聞的事情,從此她的人生被改寫。

華澤在網上撰寫《「尋找中國之路」網絡大討論倡議書》,希望集思廣益,思考國家的未來,文章馬上被廣傳,兩天後卻被刪除。她控告當局侵犯言論自由,不但提告不獲法院受理,僱主中央台更要求她不要找麻煩,她決定辭職維權。辭職後,華澤以自己製作影片的專業,協助維權人士宣揚消息,甚至冒險跟着人權律師滕彪等為維權者奔走,最後逃不過被軟禁和被虐待的命運,甚至被內地網民「捉鬼」,誣衊她是滲透維權人士的間諜。她最後決定到美國,以另一形式協助祖國的維權和異見人士,她亦深明這可能表示她離家愈來愈遠。

令華澤入迷的,是「中國有真正人權保障」的理想。然而在她的對立面,是一個迷戀權力、迷戀「穩定壓倒一切」的政權,她所做的無異於螳臂擋車。但她讓我們明白,人的眼睛一旦睜開了,就不願再沉睡,她在做的,我們看見了,我們在做的,也令更多人願意睜眼看清楚。

或許,在看不見希望的世界,人的確需要對一些事情入迷,才能維持生存的動力。如果擇善固執是一種迷,就讓我們繼續入迷下去。

文:梁慧思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