掘蜆過度 港版天空之鏡危危乎

文章日期:2019年07月09日

【明報專訊】夏天,又是出海暢泳的好時節。潮來潮去,我們能有清澈明亮的海水,原來一個個小小的蜆功不可沒,牠們撐着兩塊貝殼,每天吞吞吐吐,不停過濾海水。

大嶼山西南面的水口灣,享港版「天空之鏡」的美譽,吸引不少人慕名「打卡」。這個海灣得天獨厚,有蜆近20種之多,不少人專誠跑來掘蜆。如果海中的蜆愈來愈少,我們還會有清澈的海水、健康的海魚嗎?

蜆與蠔、青口、蟶子等擁有兩片貝殼覆蓋的海洋動物一樣,均統稱為雙殼類動物,擁有過濾海水能力。全世界擁有逾萬種蜆,而本港大部分海域都能找到蜆。據《香港海洋物種名冊》(HKRMS)紀錄,截至2019年,香港一共有71種蜆,常見的有文蛤(沙白)、簾蛤(三角蜆)、青蛤(紅口蜆)等。當中因沙白體型較大,且花紋多變,故為人熟悉。

位於大嶼山的水口灣,水天一色,享港版「天空之鏡」美譽,由多種海岸生境組成,包括紅樹林、沙灘潮間帶、泥灘、大石群及石灘等。根據WWF調查紀錄,水口灣因生境多元,擁有超過180個物種,包括瀕危動物馬蹄蟹(鱟),蜆則佔約20種,亦因而成為近年的「摸蜆」勝地。由於掘蜆的人會把手伸到沙底下方摸索,「摸蜆」一詞因此而來。可是,隨着水口灣興起摸蜆熱潮,致使當地蜆生態受到威脅。

每蜆日濾50至200公升海水

蜆與水質關係密切。牠進食時,隨着一吞一吐,能潔淨海水,是大海的天然過濾器。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WWF)項目經理彭莉恩解釋,每隻蜆均擁有兩道虹吸管,外觀猶如透明粗飲管,「一條虹吸管負責吸入水中的懸浮物,以鰓隔掉可進食的微生物、有機質,然後再把海水循另一虹吸管吐出,是活生生的過濾器」。一隻蜆能過濾多少海水?視乎蜆的大小。一隻成熟的蜆,貝殼直徑由3厘米至逾10厘米不等,每隻蜆每天約可過濾50至200公升海水,體型愈大,濾水量愈多。如果沒有牠們,海水營養便會過多,變得污濁,甚至令魚類死亡,「海水不能有太多營養,否則會爆發紅潮,過多的浮游生物與海魚競爭氧氣,威脅魚類生命」。換句話說,蜆等雙殼類動物與海洋生態息息相關,沒有了蜆,魚類難生存,我們便少了魚類食物,亦難再享有清澈的海水。

彭莉恩表示,蜆廣泛遍佈在沙灘潮間帶,沙下約5至10厘米深位置。潮間帶因屬於陽光可照及的區域,和暖水溫有利水中浮游生物生長,而降雨亦為潮間帶帶來岸上泥土中的有機物養分,因此為蜆提供充足食物,吸引蜆等雙殼類動物聚居。

硬殼防敵 敏捷「肉足」助逃

堅硬的外殼能幫助蜆抵禦外敵,保存體內水分,而蜆在波濤洶湧的大海中,能躲過海中的捕獵者,有賴一隻有力的「肉足」。肉足是一塊呈肉色的軟組織,它強而有力,有時會外露於蜆殼,充當蜆「腳」,拖拉蜆身,讓蜆在沙牀中來去自如,尋找合適棲息地。蜆日常會在水漲時透過肉足爬升至淺層沙面進食,當外敵入侵,蜆的肉足會鑽進沙牀,繼而把整個蜆身拉進沙牀安全位置。這解釋了為什麼摸蜆時,明明雙手已觸碰蜆身,蜆卻能從手中逃走。

彭莉恩進一步解釋,蜆並沒有大腦,只靠感官細胞,感受水中化學狀態、水溫、鹹度等變化,亦能感受地深吸力,定位辨認方向,「即使蜆身被洶湧波濤反轉,蜆憑感官細胞,會知道自己被反轉,這時肉足便會出動,調整身體」。蜆主要的身體器官,還包括消化系統、閉合肌、虹吸管和心臟。原來蜆能長時間閉合,安身在殼中的小蝸居,全賴閉合肌。閉合肌接近兩片蜆殼的連接位置,如果大家曾進食蜆,一定對這身體部位有印象,「吃蜆時,常見到一個外觀如帶子的位置,那部分就是閉合肌」。燒烤或烹煮蜆時,閉合肌被煮至熟透,因而喪失閉合功能,蜆殼張開。

蜆分雌雄 肉眼難辨

驟看所有蜆都一樣,其實蜆有雌雄之分。彭莉恩表示,兩性數量比例大約一比一,各擁有性腺,但單憑肉眼,難辨性別,要在顯微鏡下才能區分。每到繁殖期,蜆的性腺便會在水中噴出精子和卵子,兩者在水中碰撞成受精卵,漸長成蜆苗,隨水漂流,「如透過顯微鏡觀察蜆苗,會看到牠們擁有一個尚未發育完成、透明的薄殼」。不同蜆物種有不同繁殖季節,以沙白為例,一年有兩次繁殖期,分別是3月春季及9月秋季,而水溫、水流都是影響因素。

文:歐慧兒

編輯:林曉慧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有片睇

海水變清靠蜆過濾https://bit.ly/2RUURKm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生態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