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威語言藝術 粵語赤裸傳神

文章日期:2019年07月05日

【明報專訊】標語、口號,甚至咒罵在社會運動每秒上演。香港筆會將舉行研討會,剖析粵語在香港民主運動的特色及作為有力工具。其中一名講者、浸會大學語言學教授黃良喜接受訪問時表示,粵語為港人日常用語,無論雨傘運動還是今次「反送中」運動,粵語是主要載體語言。同時,於示威場面不難看到英語,今次全球登報也顯示了港人運用多種語言。政府月來不肯「撤回」,只以「暫緩」修訂來回應市民,他指出市民對用字及背後意思更為執著,堅拒含糊:「政府似乎以為玩弄輿論,修飾言詞就能瞞天過海,這也是不聰明的。」口號方面,黃良喜認為整體感覺詞鋒到位,例如「不撤不散」、「你緩我緩」、「200萬+1、2、3人」。網上文宣、留言等善用口語之妙,例如批評指出「速龍小隊」制服無編號,旋即有回應港姐港男泳裝都帶編號,「得咁少布都有位『啵』」。他說:「這次粵語的使用很赤裸,有一種罵我什麼『自由器官』都可以,但是『撤回』就必須是『撤回』,不可以兜圈說『暫緩等於撤回』。」

胡亂「問候」 反阻內容傳達

今次運動不乏使用粗口的情况,「自由×」口號更被印在衣服及製成facebook頭像特效,比傘運時的「黃絲」頭像「激烈」。有趣的是,使用粗口的情况其實是由政府(警隊)及支持「送中」條例修訂的建制派率先造就機會,再被抗爭轉化為工具。例如黃良喜指出今次爆出詈言泄憤最令人咋舌的個案,或為傳工聯會議員麥美娟以粗口「問候」特首。他認為此等口號無阻運動本身追求公義的過程,不過要慎用詈言,否則妨礙內容與感情的傳達。

■「粵語:示威的語言」研討會

日期:7月24日

時間:晚上7:30至9:00

地點:紅磡嘉里酒店2樓Kafnu Hong Kong

講者:何式凝、鄭樂捷、許錦汶、黃良喜

門票:免費

查詢:http://www.facebook.com/PENHongKong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文化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