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商周朝千年珍寶 收藏青銅器靠分析不靠證書

文章日期:2019年05月18日

【明報專訊】夏商周歷史令人感覺遙不可及,但當時製作的青銅器卻常在後世拍場中亮相。流傳至今超過3000多年的珍寶,成交價由數十萬至數千萬港元不等,價值究竟如何判斷?中國嘉德(香港)國際拍賣有限公司的瓷器工藝品部業務經理張叢輝稱,青銅器的收藏家並不太相信證書。「內地有不少偽造證書,就算是iPhone也可以標明是商代出產,考證青銅器還靠資料分析。」

張叢輝自小喜愛中國藝術,先後在2007、2008年在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取得歷史及考古學士,以及東亞藝術碩士,2009年起進入拍賣行業。青銅器涉及海量的歷史資料,大部分收藏家是有識之士。「很多收藏家比專家還厲害啊,我努力把各地博物館的青銅器資料輸入腦海,隨時作參考!」

攝氏900度熔化青銅 夏商周尖端技術

青銅器除了有武器,也有煮食器、酒器和飾物等生活用具。熔化青銅的溫度高達攝氏900度,在當時來說屬尖端技術。「古人嫌陶器普通,便研製各式青銅器。一來耐用,二來可顯示地位,刻上銘文更可炫耀身分。」當時的潮流款式及銘文,對後世研究極具參考價值。

「在同一時期製成的青銅器器形和紋飾很相似,考證時可互相對比。知識豐富的專家收到器物後,大致可推斷出其所屬年代。」他說夏朝的器物以幾何紋飾為主,但到了商和西周造型開始複雜,出現立體的動物形態。「你看,這款拍品和北京故宮博物院的一款館藏很相似,很大機會是同時期出品!」張叢輝在訪問期間把大堆參考書翻來翻去,教記者分析拍品。

鑄模勞損減品質 高質青銅器可遇不可求

世界頂級博物館的館藏都經過嚴謹考證,間接成為市場上的參考標準,也提升了拍賣場上同款器物的身價。另外,收藏家一般不太喜歡來歷不明的青銅器,對來自「好人家」的器物會較有信心。「若器物由徐展堂等名家珍藏過,或經由單一家族數代人世代相傳,通常都會『加分』。」

「能拍出好價錢的青銅器也有共通點,如紋飾深刻清楚、圖案多層次、手工複雜、器形罕有、體積龐大、同款有博物館收藏或曾被名家珍藏等。」他說大部分器物沒刻上銘文,而刻錄了人名和日期的分外珍貴。「不過銘文很專門,很多字我都讀不懂,要請教字體學專家。」張叢輝笑說。

每年也不乏青銅器在拍場上亮相,但高品質的卻可遇不可求。張叢輝解釋,青銅器是由鑄模模塑出來,隨着鑄模勞損,同批次器物的紋飾品質會每况愈下。「青銅器很堅硬,除非大力把它丟在地上,否則一般難以令它受損。不過流傳過千年,怎樣也會留下歲月痕迹,品相太完美反而令人擔心是偽造。」

考證青銅器 考驗收藏家眼光

張叢輝說,其實有科學測試可驗證青銅器的所屬年代,但要割出如手指甲大小的碎片作樣本,大部分收藏家都不忍心。「內地有不少偽造證書,就算是iPhone也可以標明是商代出產,考證青銅器最重要還是靠資料分析。」所以收藏家普遍對證書沒太大興趣,卻樂於考驗自己的眼光,判斷和分析也是樂趣所在。他指出,青銅器收藏家也有些有趣習慣,「當收藏家發現市場上有品質更好的同款器物,自然會心動,會考慮競投並出售手上那個。不過,也有些人會同時收藏兩個同款,讓它們成雙成對」。

文:呂瑋宗

編輯:廖偉龍

電郵:lifestyle@mingpao.com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收藏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