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識導賞:七大藏品感悟佛學美 慈山佛像 無言教化

文章日期:2019年05月12日

【明報專訊】夕陽西照,海雁南飛,取一瓢流水,淨心。

在進入慈山寺佛教藝術博物館之前,觀看這四分鐘短片,聽風、觀鳥、調整呼吸,放下有形執念,常新。

館內一片漆黑,射燈下的一百尊佛菩薩,靜立。

趁佛誕之際,我們邀來敦煌研究院特別研究員李美賢,在煙雨朦朧的周三正午,一起同行館中,感悟佛像的一次無聲說教。

佛學歷經二千餘年,博物館以集大成為任,慈山寺秘書長倪偲瀚解釋,他們希望做到「統攝」,即英文的inclusiveness(包容性),藏品最早可追溯至公元二世紀,最遠來自古印度犍陀羅。博物館期望以展現三大佛教傳承,包括經過絲綢之路來到中土、日韓的「北傳佛教」、翻過喜馬拉雅山的「藏傳佛教」、以及經由錫蘭傳播到東南亞的「南傳佛教」。

倪偲瀚說博物館的故事始自佛像誕生,「佛教在印度(約公元前六世紀)開始,但在公元前屬於無像時期,用蓮花(出生)、菩提樹(修行)、佛塔(皈依)和佛竹(弘法)做代表,沒有佛像。而去到有像時期,就要數到公元一世紀犍陀羅貴霜王朝,即現在的巴基斯坦和阿富汗交界」。

隨着在時間和地域的演變,佛像的容貌亦有着巨大變化,李美賢說,早期佛像樣貌較像希臘人,有着修長的臉容與筆直鼻子。佛教傳入中國的確實日子存在爭議,不過大多認為是在兩漢時期,即公元前後是較為可信的說法。傳入中國後,未被漢化的佛像較為圓潤、粗壯,北魏中晚期漢化後則變得瘦骨清像。

藉佛像形態表達哲理

然後記者想起像的性別,譬如有說觀音是男,有說觀音是女?李美賢以平和語氣說,全球的觀音與菩薩在初期普遍擁有大丈夫相,自唐朝之後開始變得女性化,但有些菩薩像仍然保留男性的兩撇鬍鬚。「要詮釋佛的形態是很困難的,古人於是利用三十二相造像,即異於常人的特徵去代表教理。例如信徒為何要下跪?因為佛像手指纖長,代表人要謙遜,放下傲慢心。手指柔軟經常為父母按摩,代表孝順。因此佛像與觀音的各種特徵皆有教化作用。到達一個修行境界,就沒有分男女性別。」

打破時空、跨越宗教的美

佛教藝術之美,要意會。李美賢說要知道佛教藝術的好壞,就像去博物館如何判斷展品好壞,要靠學習、讀書與涉獵,而初學者,就可先從判斷美麗與否入手。美麗分兩種,一種是表面感觀的享受,一種是內心感受。「例如有人畫觀音像畫得好像現代美女,他覺得好靚。但這些是表面的靚,樣子靚得滯。我們研究古代文物的人覺得,夏商周時期,甚至是春秋戰國和漢代那些雕塑才叫靚,即使褪去顏色,仍然有一份古樸,可以表露出繁華過後的質樸,不需要一些外在的東西。」她自己不太喜歡唐代以後的雕塑,認為已經被通俗化了。

在完成整個觀賞過程以前,我們停在重點介紹的一尊半身佛像跟前,菩薩瞇眼展露微笑,館內的菩薩千千萬萬種種,但他們的表情離不開慈祥。「你剛才問我什麼是好的佛像,我現在答你,第一要有莊嚴神聖,所以我不太希望是那種玩具或卡通式的。第二是要慈悲智慧,第三要祥和愉悅,第四是要有感染力。」李美賢說她曾帶過一個基督徒團去看佛像,他們會說佛像好美、被感染,「我覺得佛教藝術可以打破時空、宗教的領域來令你感動,佛教藝術家將佛教內在的精神,即慈悲和智慧,甚至是真善美,透過他們的手去表露出來,令你有共鳴、有時空的交流就是最高層次,有一種教化的作用」。佛像是一個無聲說教,你看到佛像就會笑。

七大珍藏

慈山寺佛教藝術博物館設於寺中觀音聖像下方,面積約24,000平方呎,藏品擺放方式依次為天王、羅漢、菩薩、觀音和佛像。佛教起源於古印度,迦毗羅衛國太子修道成為釋迦牟尼佛,在約公元前六世紀對弟子指示「苦、集、滅、道」四諦人生真理,佛教藝術就是傳播佛學的媒介。

在敦煌研究院特別研究員李美賢的帶領下,一同欣賞館中的七件珍品。

慈•悲•智•慧

「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

「看破、放下、自在、隨緣、念佛」 (淨空法師)

李美賢:「我希望更多人留意到一個雕塑其實蘊含大量元素,包括神韻、表達、精神,以及雕刻技術,是很特別和令人感動的,無論你有沒有宗教信仰,看到佛像都會有一種舒服、平靜的感覺。感激古人,包括雕塑家或工匠,他們沒留下姓名,卻留下永垂不朽的遺產。」

一、文殊菩薩坐像

時代:明永樂時期

年代:1403-1424

材質:銅鎏金

尺寸:高18.5公分

這尊只有約手掌大的菩薩坐像,是明代宮廷佛教造像的巔峰之作,由於明朝與西藏在文教上的交流非常密切,因此此尊菩薩的樣貌是西藏人面相。菩薩雙手各執蓮枝,蓮花於兩肩盛開,左手有智慧劍,斬斷塵間煩惱,右手承托般若經,代表達到智慧圓滿境界。

閒適美感

坐像身軀重心向一邊稍為偏側,塑造出一種休閒舒適的美感。

宮廷打造

如此精細的作品由宮廷打造,以送贈當時朝貢的西藏高僧。

二、佛半身像

時代:北齊

年代:550-577

材質:石灰岩

尺寸:高54.5公分

李美賢相信最好的佛像要有感染力,不需外在元素加持,這尊北齊佛像展現的恬靜親切笑容,最能表現出佛學中的慈悲。

青州風格

這尊佛像具青州造像風格,佛像頭頂小螺髮、面部豐滿圓潤,頭額寬平、兩眼細長、嘴角因上揚而深陷,笑意盎然。

無憂笑容

慈山寺捐建人李嘉誠甚為喜歡的佛像藏品。

淨•念•慈•行

「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佛土淨。」(維摩詰經)

倪偲瀚:「我們有還原歷史的責任,很開心在蒐羅文物的過程中聽到人們說將佛像送回寺院。因為佛像最初造的功能不止是觀賞,而是擁有淨化內心的意義。」

三、佛頂尊勝陀羅尼經幢

時代:後唐同光四年

年代:926

材質:石灰岩

尺寸:高150公分

這個經幢有段古,據經典記載,印度沙門佛陀波利前往五台山朝拜文殊菩薩,在途中遇上一名白衣老人,老人請他返回天竺,攜取《佛頂尊勝陀羅尼經》回到中國並廣為流傳,以滅除眾生惡業。不過,當時凡是佛經翻譯都須皇帝批准,但唐高宗命人翻譯後卻不歸還經書,他最終以淚打動唐高宗,得回原本。這個經幢是波利自行翻譯的版本。

可以延壽?

據經典記載,有一個天子被告知將於七日後壽終,向帝釋天求助,帝釋天再向佛陀求救,佛陀向他說「尊勝咒」可以延壽。自唐代開始,中國有建造尊勝陀羅尼經幢,以攘災延壽的傳統。

勁挺楷書

以楷書刻成,書法勁挺有力。

四、羅漢坐像

時代:明代

年代:十五世紀上半葉

材質:銅鎏金

尺寸:高80公分

不要小看羅漢,羅漢是小乘佛教當中修行的最高境界,李美賢說有一句說話形容羅漢,「斷盡一切煩惱,永離輪迴之聖者」。早期在佛教裏,羅漢大多是釋迦牟尼弟子當中的得道者,他們藉由修行破除一切煩惱,並得到六通(即六種神通境界)。這尊羅漢高達80公分,如此大小的金銅雕像可謂相當少見。

面如童子

羅漢頭部呈橢圓形,鼻樑挺拔,眼神下視,唇角略揚,面帶笑意。

右袒式袈裟

原來以前印度佛教傳統是以右肩為大,袒露右肩有尊敬之意。

攤開雙手歡迎你?

非也非也!攤開手是因為捧着的器物不見了!

五、天王立像

時代:北齊

年代:550-577

材質:砂岩彩繪

尺寸:高132公分

四大天王,佛教著名的護法神。現存的天王雕像主要來自唐代或遼代,北齊年代的相當少見。此尊天王出自山西天龍山石窟第十窟,原先和另一尊組成一對,但在民國早期被盜掘,先後到過日本和台灣,最後被台灣兩個收藏家分別收藏。慈山寺原想將他們重新湊成一對,但收藏家無動於中,據說最後由李嘉誠親自出馬才買到其中一尊。

雕刻精細

此尊石雕天王有一千四百多年歷史,雖然褪色,但仍然可見他炯炯有神的雙眼。作為護法神,他緊蹙雙眉、咬緊下唇,相當威猛。頭冠亦精妙地刻上如意寶珠、捲雲、流蘇等圖案。

法•身•萬•象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金剛經)

李美賢:「今次講佛像藝術的角度和其他人有少少不同,大多數人會以宗教角度來說,多數講及宗教精神,但我是帶出佛教藝術的文化交融,以及多變的佛像外表。」

六、釋迦牟尼佛立像

時代:貴霜王朝

年代:二至三世紀

地區:犍陀羅

材質:片岩

尺寸:高79.5公分

犍陀羅貴霜王朝二至三世紀的釋迦牟尼佛立像,確立了由無像時期到佛像出現的轉捩點,展現出犍陀羅造像優雅自然的美感。犍陀羅為古代印度十六國之一,位於古印度的西北部,即今日巴基斯坦北部與阿富汗東部一帶,曾受希臘統治,藝術風格深受希臘、羅馬影響。

希臘美男子

有說佛陀乃雅利安人,即擁有印歐血統。早期佛像面相以希臘美男子為範本,長形臉、鼻樑直、卷髮向後梳成玉髻。

最古老藏品

館中最古老藏品,約有一千五百年歷史

七、半跏思惟菩薩坐像

時代:北齊

年代:550-577

材質:白石貼金彩繪

尺寸:高63公分

這尊菩薩雕功令人歎為觀止,內容甚為豐富。中間的思惟菩薩半跏而坐,內蹺之足代表內修,垂足代表腳及大地,心繫眾生。

銀杏樹

大多佛教雕塑用菩提樹,唯獨魏晉南北朝喜用銀杏樹。當中鏤雕雕得光滑、仔細而不裂,技藝高超。

飛天童子

像中的飛天童子拿着花繩,其實受到羅馬時期的藝術啟發,如西方的天使。

左右盤龍

雕像底部左右兩側各有一條張牙舞爪的盤龍,這些特徵常見於鄴城地區(今邯鄲市臨漳縣)出土的白石造像。一隻龍腳踏高一隻龍腳蹺後,口含樹枝。

可愛獅子

菩薩腳邊的兩隻獅子如小狗般可愛,因為當時中國沒有獅子,獅子是外國的貢品,工匠難以得知獅子真貌。

佛學小知識

在佛教文化中,數字「七」代表圓滿,源於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打坐七七四十九天,終於參透生老病死與人生規律。後來,「七」就在佛教中廣為應用,例如人有七情,喜、怒、憂、懼、愛、憎、欲;七佛,是佛經中紀錄離我們時間最近的過去世的七位佛陀,即毗婆尸佛、尸棄佛、毗舍浮佛、拘留孫佛、拘那含牟尼佛、迦葉佛和釋迦牟尼佛。

■info

慈山寺佛教藝術博物館

地址:大埔普門路88號,觀音聖像底蓮台內

開放時間:上午10:00至下午1:00,下午2:00至下午5:00(逢星期一休館)

參觀需預約

網站:www.tszshanmuseum.org

文 // 彭麗芳

圖 // 曾憲宗、慈山寺提供

編輯 // 王翠麗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星期日WorkSh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