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老院護理「對症下藥」 長者開心 家人放心

文章日期:2019年05月11日

【明報專訊】在電影《桃姐》中,傭人桃姐年老中風,少爺Roger於是把她送住安老院,挑選過程中費煞思量,最後入住舊朋友經營的私營安老院……

當長者身體機能衰退缺損,欠缺自理能力,需安排入住安老院舍,對長者和其家人而言,往往是沒有選擇下的選擇。全港有700多間安老院舍,作為家人,應何去何從,為長者挑選「第二個家」,讓長者住得開心,家人又能放心?

現時全港有700多間安老院舍,由非牟利機構、非政府機構或私營機構營運,按長者的護理需要由低至高主要劃分為3類:安老院、護理安老院及護養院。要在眾多的安老院舍中,為家中欠缺自理能力的長者選擇合適的,也不容易。

硬件齊備 24小時專業照顧

曾婆婆今年93歲,是頌恩護理院(德田)的住客,入住4年,曾婆婆是少數願意自行入住護養院的長者。9年前,她因為急性心臟病入院,經手術後植入心臟起搏器,其後身體機能日漸衰退。「當時我脊椎退化,漸漸無法自行去街,亦無法自己煮食,子女都要上班,無暇照顧我。兒子曾提議請工人,但我說我很挑剔,請他讓我入住老人院,當年我先生也是住老人院。」她的兒子譚先生表示,爸爸2004年確診認知障礙症,遂安排他入住安老院。他說:「10多年前院舍網上資訊並不發達,我和太太便駕車到訪多間安老院視察,觀察過環境、人手、設施等再安排入住。」

後來爸爸去世,便輪到媽媽入住院舍。最初譚先生安排母親一邊入住爸爸從前住過的私營安老院,一邊輪候資助宿位。由於他們希望選擇指定地區的院舍,因此輪候時間長達4年。譚先生說:「安老院人手、硬件齊備,可以24小時照顧老人家,有事時也可及時急救。」去年,母親曾在院舍內輕度中風,幸好當時有資深護士發現,立即把她送到醫院。中風後,婆婆的聽覺、言語、活動能力都受到影響,可幸言談間思路仍然清晰,她更笑說住在醫院期間很想盡快回到院舍。「醫院食物不合口味,探病時間又短,不似這裏餐餐都有湯水,又有水果,在院舍,我的仔女全日都可以來。」

曾婆婆入住院舍多年,問她當初入住時,生活環境突變,可有不慣?她笑說很快便適應了,之前行得走得時,也不時參與院舍舉辦的「大旅行」,「新年會去行花市,也去過郊外旅行」。即使她近年因盆骨退化需坐輪椅,但她說行動不便的長者也可參加「小旅行」,「去遊車河,無得玩也可以望風景」。最近她參加了「完善人生關顧計劃」,簽署了拒絕急救的預設醫療指示,祈願來日院舍內的臨終房間落成後,可在院舍中度過生命最後階段。「我的心願是在這兒終老。」

着重認知、復康治療

曾婆婆入住的護養院,為和富社會企業旗下的頌恩護理院(德田),是社會福利署監管的私營合約院舍,院舍中有42個資助宿位及60個非資助宿位。其營運經理甘迅駒(Samuel)指出,申請資助宿位的長者,需經社會福利署「安老服務統一評估機制」評估為中度至嚴重缺損後方可安排入住,而非資助宿位則由院方評估及安排,但仍需合乎服務合約規定。「按合約,我們的院友九成為需高度護理的長者,一成則接受中度護理。」院內資助宿位基本月費劃一為2060元,而非資助宿位則按護理程度、房間類別,基本月費介乎約1.5萬至2.2萬元不等。

頌恩醫療護理有限公司總監伍梁敏玲(Miranda)表示,現時大部分院友均是認知障礙症和中風患者。因此他們較着重認知訓練和復康治療,家屬亦可按需要額外付費安排其他健康護理服務如言語治療、足部治療、臨牀心理服務等。採訪當天,在復康治療室裏,記者看到多名長者正接受物理及職業治療,包括步行訓練、吊機步行、拉繩等。「院舍每月費用除了包括宿位、起居飲食和照顧,亦包括每星期兩節的基本復康活動。我們期望有院友在康復後可以選擇回家住,而不是一直住在這兒。」Miranda道。

由於這裏的住客有四成屬認知障礙症患者,因此院舍的設施亦特別為他們而設,例如一些房門外貼滿長者的相片,亦有部分房門貼上長者的名字。「這是為了協助有認知障礙症的院友自行回到房間,團隊會為他們特別設計居住環境。」Miranda說:「(認知障礙症)患者一般記得很久以前的事,對現時的生活環境、人物都感到陌生,因而感到情緒困擾。」因此院方亦特別設有一個佈置古色古香的懷舊角,層架上放滿「舊物」,如傳統婚嫁物品、舊式石磨、菲林相機、玻璃膽暖水壺等……職業治療師會在此跟認知障礙症長者作「懷舊治療」,讓患者接觸年輕時熟悉的日常物件,回顧過往的生活,重組感受抒發情緒。院舍亦設有多功能感官治療室,透過為患者提供不同類別的感官刺激,提升其對環境接收及反應之能力。而全院照顧員均擁有「照顧認知障礙症患者」證書,亦設有電子防游走系統,各出入口均需拍卡解鎖,避免長者走失。

「五星級」配套 不及接近子女居所

對照顧行動不變,缺自理能力的長者,選擇安老院舍,自然要更為小心。香港老年學會副總監趙廸華表示,除了參考該會的「香港安老院舍評審計劃」的報告了解院舍服務細節,家人及長者亦應親身前往院舍視察環境。她建議,「親友最好跟長者一起挑選院舍,以掌握長者的實際需要。對長者而言,不一定是『五星級』配套就是最好,實際上不少長者對環境、設施要求並不多,反而會比較重視院舍所處位置,是否接近子女居所方便探望。」

文:夏綽蔓

編輯/梁小玲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人生下半場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