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柏林圍牆 同房異夢 畫中盡享自由

文章日期:2019年05月03日

【明報專訊】「它們是在同一個房間的夢遊人。」德國畫家尼奧勞赫坐在跟前,無可否認地掛着一副冷峻的臉,嗓子低得像耳語。尼奧勞赫在東德政權下出生成長,作品糅合多種風格,同時反映蘇聯式社會主義寫實之影響。藝術家說出兒時生活,烙印在其潛意識。30年前柏林圍牆倒下,東德西德人民從此回到同一房間,大家卻發着異夢。對他而言,異夢是人民的自由。

走入展場,3米高畫作《光》(2018年)霸佔整對眼睛。畫中,裸女戴着印第安羽冠,手拿發光棒;士兵開動火焰噴射器,火舌四竄;另有一線舞台燈射在彈奏電子結他的樂團女生身上。它們一同考驗觀者的想像力。卓納畫廊近來在港舉行尼奧勞赫(Neo Rauch)個人展覽「宣傳」(Propaganda),展出15幅新作。尼奧勞赫1960年生於東德萊比錫,其父母死於火車意外,當時他僅手抱之齡。長大後醉心畫畫,他入讀萊比錫書籍藝術及平面設計學院,並於此攻讀碩士及後取得教職。回想屬蘇聯陣營的東德萊比錫,他說:「整天被宣傳工具圍着。」

東德生活像黑白片

「政治宣傳海報的作用是要控制一個人的想法,改變某些意識。可是,我畫畫時是讓潛意識跑出來。這是沒有限制的,即是跟宣傳品完全相反。」尼奧勞赫說。年輕時活在東德後期,政治氛圍已算略為鬆綁,然而社經情况惡劣,失業率嚴重,人民經過高壓摧殘變得不安。尼奧勞赫將步入60歲,人生有一半時間活在柏林圍牆內,他說東德生活像一部黑白片,惟兒時回憶卻歷歷在目。畫裏可見粗糙工業熔爐、古老城堡、小屋Töpferhof等元素。尼奧勞赫最深刻的卻是顏色:「房子外面都是一句句社會主義標語,紅旗子在飛。而室內就是標準的1960年代顏色的紅、黃、藍。不過不是法國那種,而是淡灰(pale)版本的,灰紅、灰黃、灰藍。然後,我很記得那種嬰兒牀的布藝花邊。」

「新萊比錫派系」

細看其畫作,你會分析為超現實主義,同時找到印象派、普普等元素。然而,世界總對他遺留下來的社會主義寫實風格大感興趣。社會主義寫實風格乃上世紀初跟隨蘇聯體制衍生,二戰後藝術進一步被在位者控制為革命工具,打擊藝術自由,畫作、雕塑、電影均要歌頌領袖及工人階層勞動情况。繪畫採用堅實線條或輪廓等方式,呈現力量之態。至上世紀60年代中後,萊比錫一些藝術家嘗試探索西方現代主義,抗衡成為別具一格東德派系,包括尼奧勞赫的老師Bernhard Heisig(1925至2011年),現被形容為「稻米以外」的創作。 尼奧勞赫不遲亦不早經歷柏林圍牆倒下,文化大門向他正式打開。歐美市場對尼奧勞赫延伸的社會主義寫實風格,帶一定程度獵奇。加上細緻畫功,他很快打響名堂,跟其他後東德活躍畫家被稱為「新萊比錫派系」。

「人仔」只需做自己

綜觀作品,不禁會問那些「人仔」究竟有什麼關係,在做什麼?當觀者努力地自行創作箇中故事,尼奧勞赫反而提出另一種看畫方式。他說:「畫中人物其實很疏離,彷彿不認識。你看清楚,他們視線根本沒有望着對方,沒有對望,最多像偷看着。」畫中人可以獨立,可以無關。疏離的人,隔閡的群體,尼奧勞赫說畫中人就像「在同一個房間的夢遊人」。筆者不禁問道,這跟小時東德氛圍有關嗎?他不認為這是疏離,而是尊重人物乃獨立個體,正正是昔日制度打壓的。

「我想拯救這些人物。就是在此畫布,他們可以做任何想做的事。他們不用再拘泥世俗、社會的規則,不需擔心被指離群,掌握完全的自由。他們只要做自己。」尼奧勞赫說。宣傳工具是要令人跟隨同一種思想、外形、行為。對尼奧勞赫而言,筆下就是要重抱獨特的自由。回望本港常常聽到所謂主旋律,政治也好,個人也好,人們更放肆地對人評頭論足,定性黑白。看完尼奧勞赫一場集體異夢,竟能教人清醒不少。

■尼奧勞赫(Neo Rauch)個展「宣傳」

日期:今明天(至5月4日)

時間:上午11:00至晚上7:00

地點:中環皇后大道中80號H Queen's 6樓卓納畫廊

門票:免費

查詢:www.davidzwirner.com

文:劉彤茵

編輯:蔡曉彤

電郵:culture@mingpao.com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