壁虎斷尾絕招 好傷身要慳住用

文章日期:2019年03月26日

【明報專訊】四腳蛇、檐蛇、蛤蚧……全都是我們為壁虎取的別名。其實香港有全球第二大的壁虎,身長足足比得上一版本地正章報紙的闊度;也有全球獨有,全港最小、只有8厘米長的「香港半葉趾虎」。沒想到這些天天在我們家「進進出出」的壁虎,都有如此多品種。雖然壁虎外貌不討人喜,「岩岩巉巉」,女生看見會尖叫速逃,可是牠卻懷有一身好武功,經常在我們的家中上演飛簷走壁和自斷尾巴,加上牠能幫忙吃掉曱甴、螞蟻、蚊子等擾人的小昆蟲,是長輩眼中的「益蟲」。

壁虎屬於蜥蜴的一類,因適應力強且分佈廣泛,足迹遍及全球,從熱帶到寒冷地區都「虎蹤」處處,全球有逾1100品種。香港有8種壁虎,包括兩種外來品種,其餘為本地原生品種。香港大學生物科學學院(研究)助理教授宋亦希表示,蟑螂、蟑螂卵、螞蟻、蚯蚓、蜘蛛等富蛋白質的小昆蟲,都是壁虎最愛食物。因此,壁虎在控制大自然的昆蟲數量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飛簷走壁 全靠百萬條趾毛

壁虎能反地心吸力爬行,在家中飛簷走壁,獵殺昆蟲,四肢掌上的趾毛功不可沒。壁虎四肢每個小趾頭都被無數條微小毛髮(setae)覆蓋,根據網上科學文章,一隻壁虎約擁有650萬條趾毛。這些看似弱質纖纖的超幼細毛髮,當高密度集結時,足以「對抗」地心吸力。宋亦希解釋:「壁虎腳趾驟眼看是一瓣瓣,再細睇時每一瓣都有好多細毛,每條毛能產生chemical bond,一種純物理結構力量。」這種力量與科學理論范德華力(Van der Waals force)相似,當壁虎大量細小毛髮接觸牆壁、天花板等光滑表面,能產生電磁吸引力,足以支撐身體反抗引力爬行。

香港雖然有8種壁虎,但在家中經常出沒的,來來去去只有兩種:截趾虎和原尾蜥虎,前者呈半透明的粉紅肉色,後者則呈棕色及擁有淡白色斑點。其餘6種壁虎只在郊野活躍。至於截趾虎和原尾蜥虎為何常見於民居,宋亦希推斷,牠們比同類更適應乾旱環境,即使幾乎滴水不沾,也能在家中角落生存,「試想想,大自然的清晨空氣較潮濕,每天提供充足的露水,但家中相對較乾燥,牠們仍能長期寄居,與不用經常喝水有關」;加上民居為牠們提供了穩定的昆蟲食物來源,有蝸居能睡能吃,自然不願離去。可能有人會想,既然壁虎會吃小昆蟲,可以購買壁虎為家居杜絕蟲患嗎?對此,宋亦希並不建議,「壁虎有助減少家中蚊蟲,但並不代表可完全杜蟲」。他續道,家中出沒的壁虎品種並不能在市場買入,如果購買了來歷不明的外來品種,可能會因不適應環境而難以存活,即使生存不成問題,亦會帶來「入侵種」的問題,影響本地生態。

如果大家曾經與壁虎「交手」,會發現牠們擁有自斷尾巴這特異功能。壁虎斷尾,原來只為擾敵保命。壁虎位於食物鏈的中層,既是昆蟲的天敵,但亦是許多飛禽走獸的狩獵對象,特別是雀鳥。為了逃離追捕,壁虎會施展掩眼法,自斷尾巴,「如果我是壁虎,遇上捕獵者時我會『甩尾』,因為甩出的尾巴仍會郁,可引開對方的注意力,我便有機會逃走」,宋亦希說。

斷尾傷脊椎 次數有限

宋解釋,壁虎背部脊椎延伸至整條尾巴,透過控制身體肌肉,令脊椎斷截分離,「你見牠這樣話斷就斷,其實(斷後)有好多複雜的連鎖生理反應,例如脊椎位置的血液能夠立即凝固」。壁虎科中大部分擁有自斷尾巴能力,雖然如此,並不代表牠們能無限「甩尾」,再生的尾巴除了外觀與原生的不同,也屬於無脊椎的軟組織,因此每斷一次,背上脊椎會缺少一截,當到達臨界點便無法再斷。

宋亦希表示,依他多次觀察,壁虎不會一次過截斷整條尾巴,而是「擠牙膏式」,節儉地斷尾,「尾部不同脊椎位置都可以斷,可能斷半條,保留其餘尾部脊椎,留待下次有需要時再斷」。再者,壁虎斷尾,不止是失去脊椎般簡單,尾巴對某些品種來說,就如人類肚腩,是脂肪儲存庫,在飢寒交迫時發揮作用,「如果沒有尾巴,同時沒有食物,那生存便有危機,所以有得選擇的話,又可以逃脫,會盡量斷少一點」。

晚上視力較佳 愛夜間覓食

壁虎與許多昆蟲小動物一樣,都是夜行動物,除了因為晚上飛鳥等捕獵者較少,亦緣於壁虎在晚上的視力較日間時佳,當環境漆黑一片,壁虎的瞳孔會放大,視覺變得十分敏銳,能在小昆蟲冷不防時一口把對方吞噬,因此人們亦多在晚上時分,才看到牠們出沒。

文:歐慧兒

編輯:王翠麗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生態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