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青大叔Gary Brightman 記錄香港情懷 推廣社區共融

文章日期:2019年03月26日

【明報專訊】有160年歷史的嘉咸街露天街市,於2014年前因重建而逐步清拆,Gary Brightman用了溫文的手法為這地方發聲,就是拿着攝錄機,帶着會說兩文三語的港人馬雪芬博士做廣東話訪問,為這片天地留下記憶。而每逢有人跟Gary說未去過嘉咸街,不知中環露天街市怎麼樣?他會直接說:「你真離譜!」

一個在港生活逾10年的英國人和IT人,為什麼要記錄嘉咸街?而他還記錄了唱Honglish的女子樂隊「雞蛋蒸肉餅」及拍攝製作雨傘運動的紀錄片,同時,他也正在記錄在港生活25年的地道港人及外國人的感受……

他,絕非保住飯碗的「逆流大叔」,卻是對香港生活熱情洋溢的「鬼佬文青大叔」,訪問時老是陽光笑臉的他,說自己今年59歲,忙着記錄香港社區,忙着以書會友融合社區。於是大叔7年前跑回校園,跟一班年輕人一起上了一年電影製作文憑,於是大叔也跑去大嶼山梅窩開了一家很文青的書店ViBE Book and Music Shop。2013年之前,文青大叔還在中環上班,天天西裝革履。這天雖說一身便服,腳踏波鞋,但Gary仍充滿一份elegant味,笑容陽光得無懈可擊地說:「我穿了30多年西裝,以前的我,是倫敦和香港跨國銀行的IT部門當主管,是真的優薪厚職啊!以前的我,和你在蘭桂坊見到的年輕人無異,放工就跟大伙兒去happy hour,周末喝很多酒。」

邀社區作家手作人辦活動

2013年後的他,卻捲起衫袖,托着攝錄機在香港到處跑,還要去抬書抬CD抬黑膠唱片。書店位於梅窩,有1.6萬本書、3000張音樂CD、1000張黑膠唱片、4000張影碟,當中有魯迅和沈從文,也有萬人迷Sam Hui許冠傑和林子祥,還有本地的小品牌音樂和肥皂手作,說真的,記者認識Gary,也是從跟他訂書開始,記者訂好了書,才知道城中大書店不送書入大嶼山,Gary要親身到中環抬書返去,這才揭露了一位大銀行IT人,熱切為社區居民做着一件又一件的小事。在書店舉辦諸如書會詩會迷你音樂會等活動,邀請的盡是社區裏的作家及手作人,剛過去的3月中,書店剛為從法國回來短居梅窩的香港作家綠騎士(香港著名女作家及畫家,15歲開始發表散文,現與法國丈夫定居巴黎)搞了詩會,配合住在大澳的音樂人Linda的即興長笛奏樂。

書店還幹了些什麼小事?就是關門後,門口仍有一張長椅,路過街坊可隨便上坐,門前放有一盆水,路過小狗可喝水。

Gary是去年初開設這家書店,當人人為他憂心如何生存時,他卻說:「我沒想過賺錢,也不是想只做一家書店,我想做的是,社區共融,社區的創作人和愛書人,可以在此相聚;還有,我不想做一家英文書店,我要賣中文書,賣廣東歌唱片,因為我想文化共融。」不賺錢,也要食飯啊!拍紀錄片又是自資,雖然他也有拍一些商業題材的短片,但錢少啊!他自有生存觀點,讓他細說怎樣面對人生關口吧!

Gary生於英國南部的肯德郡(Kent,Rainham鎮),天氣美好,沒有陰雨連綿,所以他不是來港避寒的候鳥,也不是不戀倫敦的城市人,反之,他很喜歡倫敦:「我在倫敦工作20多年,幾時回去都感到溫暖。」他未夠20歲,已得到倫敦一家大銀行的工作,初時是任職電腦程式員,為各部門寫programme,他笑容滿臉地說:「倫敦的銀行區,衣冠楚楚,good money good job。那時,做電腦programmer很搶手,是初起步的工種,我很快就升職,後來升到部門主管。」

1986年首次來港 受小街文化吸引

26歲他第一次來香港旅遊,那是1986年,IT人第一站就去黃金商場,第二站卻跑去逛灣仔露天街市。他說當時一降落香港,就愛上啟德機場,接着感到這裏的小街都在說着香港故事。「那令我大開眼界,什麼也有得賣,小販同你talk得,熱鬧非凡。就是這份街市魅力吸引我,很亞洲風情,很有活力,我跟自己說,我一定要找機會來這裏生活,我要生於西方,生活在東方。」

人人話香港夏天熱辣辣,想死喎!「哈哈,我正是7、8月來香港旅行,熱辣辣?我喜歡啊!就是喜歡穿短褲T恤加涼鞋,好舒服!總之,我喜歡亞洲,很有人味。」

香港樣樣都是寶,但美少年Gary回到倫敦後,很長時間都找不到來港的適合工作,反而弟弟來了香港工作(在港20年,已返回英國),因此,Gary也常來香港。他真正落腳香港,是10年前,公司找人來港搞電腦部,他舉腳贊成,以至公司7年前搬到東京,解散這裏的人手,他仍然選擇留在香港。

書店支持本地小品牌

快要說到他的人生五十時,剛有兩人走進書店買唱片,Gary熱情地把他們選擇的CD,放在Hi-Fi裏娓娓播放,順便也給記者聽本地創作人Pete Millward以香港及亞洲舊歌創作Asian Dub Music,感覺很懶洋洋,讓人想起已故作家林燕妮的金句和專欄名「懶洋洋的下午」!難怪Gary的紀錄片《嘉咸街街市》配樂那麼好聽,原來採用了Pete的音樂,書店支持的也是本地的小品牌。

鬼佬文青大叔續說:「那年離開職場,我52歲,我想,這些年我都有一種想法,就是過一種別具創意的生活,那我不如去擁抱這個夢。」關鍵是:他有條件這樣做。「我沒有很大負擔,沒有子女,只有太太。對了,很重要的一點正是,提醒大家好好理財,我有自己的房子,不用捱貴租,才可以有一年gap year,回到校園讀書。」現在,他果真成為了紀錄片導演,也果真很認真去拍片,秘密就在書店和紀錄片之間:「因為我的剪接和配樂,寫劇本和資料蒐集,都在書店沒人買東西沒書會的空檔時做,我沒有特別開支,只要書店能『維皮』,這個讓大家來看書和共融文化的書店,就可以一直生存。」

看他的嘉咸街紀錄片,記錄了豬肉檔和街坊的兩代情,老街坊由豬肉佬的老爸就開始幫襯;記錄了劏魚阿姐如何麻俐地美妙地劏魚起肉……

每次,我們發現外籍人士對我們的社區熱情滿瀉,作為香港人總是沾沾自喜,認為有好東西值得自豪,如果我們認真想想,誰比我們更接地氣?為什麼總是別人熱愛時我們才以香港文化為榮?

■Profile

Gary Brightman

60後,來自英國,現時是以香港為基地生活及工作的港人,IT人,紀錄片導演。Gary原名Gary Brown,以Gary Brightman作筆名,Brightman是母親原本的姓。2015年創立ManBright Films Ltd,2018年創立梅窩ViBE Book and Music Shop,出售新舊中英文書、Cantopop和HK-pop唱片及黑膠,以及小品牌音樂及手作。曾任職跨國銀行IT部門主管,在倫敦及香港工作30多年,7年前決定改變生命,告別一板一眼的高薪厚職,重返校園,開始創造自己的創意工作及生活。2013年開始編劇工作,2014年國際電視電影學院IAFT電影製作文憑畢業,開始拍攝記錄香港獨特氣息及社區元素的紀錄片,包括GDJYB(「雞蛋蒸肉餅」,香港全女班樂隊玩數字搖滾),以及記錄嘉咸街街坊及檔販對清拆160年歷史的中環露天街市情懷。在港生活逾10年,現居離島,熱愛街坊街里的香港社區生活,也在學習繪畫及攝影,父親是社區人氣攝影師,已故母親是畫家。

文:朱一心

編輯:廖偉龍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人物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