諷喻達人羅啟新 世界荒謬,就笑一下 《頭條》有無框框?

文章日期:2019年03月24日

【明報專訊】巴斯光年殺咗條龍之後變成什麼?答案是殺(撒)龍(隆)巴斯。

這句大人細路琅琅上口的IQ題,是由港台節目主持羅啟新創作,記者得知後不禁驚呆。

雖然他童顏一張,但原來他已在港台任職主持30年,近年最為觀眾熟知的要數他在《頭條新聞》的演出,扮演杜如風、肥媽、佘詩曼……扮乜似乜,最風趣是他的招牌羊咩鬚,扮女人時總惹人發笑。

今年是《頭條新聞》30周年,下周五(29日)起會播映最新一輯,今趟羅啟新又會扮咩呢?

羅啟新加入9年

「最大壓力是件衫啱唔啱著」

人人都知吳志森和曾志豪是《頭條新聞》節目主持,做了足足13年,原來羅啟新只是遲他們約3年加入。羅啟新帶點遲疑:「我懷疑我是9年前加入《頭條》,即大約2010年,因為我好像沒有參與《頭條》20周年慶祝活動,但記得是差不多時間。」他憶述自己最初是每星期在《晨光第一線》做棟篤笑,後來被時任助理廣播處長張文新拉他到《頭條》多做一場。「其實我入到《頭條》,半小時節目裏只是負責兩分鐘。或者他(張文新)想節目有多點元素?或者有人推薦我?覺得我諗嘢好古靈精怪吧。」他說當時內心亦有掙扎和矛盾,因為跑兩場,題材又不能一雞兩味,令他相當頭痛,不久《頭條》就取消了棟篤笑環節。

他後來想出「小新My廣告」環節,先是從大家耳熟能詳的舊廣告出發,例如美源髮采、養陰丸或秋蟬牌羊毛內衣等二次創作,譬如「炎炎天氣將我個人融化了,喺車廂焗住會瞓醫院,太陽出來了,太陽出來了」,改編80年代位元堂養陰丸廣告主題曲談香港的酷熱天氣,又如「李醫生,做到醫生都買唔起樓,唔好意思呀」改編港鐵廣告嘲諷政府房屋政策。

可惜現在已不唱這支歌。羅啟新說以前很容易在電視或大眾媒體找到一個大家的共同話題,改編共同話題就能輕易引起共鳴,但現在已經不能再玩廣告,因為電視廣告已沒有人看了,且在電視賣廣告的來來去去都是財務公司。

不過,作為食腦之人,他好快找到另一條出路,就是扮人。去年他扮演杜如風(杜其風)曾獲網民激讚,「杜如風在無綫的時候和以前做有線不同了,不知為什麼有一輪說話好像男人,而且很「本pair」(馬虎)」。由於是電台DJ出身,是以每次揣摩角色他都先由聲音特徵出發,例如杜如風說話時會在某個字加重語氣,如「今日我要帶大家睇——呢——樣嘢」的「呢」字加重音。

在《頭條新聞》登場9年,他最得意的角色竟然是去年「兒戲攻略」環節中的扮演皇后佘詩曼的角色,「其實我不太喜歡扮魏瓔珞,因為她在劇中的說話沒有character,只是一輪機關槍。我喜歡扮皇后,即是佘詩曼」。他描述當日他要扮佘詩曼委屈地邊用刀斷髮邊哭的情節,改為諷刺廣東話為何會輸給普通話的對白,他要求導演給他原劇本讓他投入感情,他亦最終演到眼濕濕。

但亦有「撻Q」的時候,由於他要一人扮演所有角色,有次要分飾多位司長,發現他們都身穿西裝,沒什麼說話特色,導致觀眾相當混淆。「除非你是扮鬍鬚曾,唐唐我們亦整了一個好長的下巴,而扮林鄭只要穿旗袍、戴假髮、有個眼鏡就有七成似,事半功倍。」他又透露曾在扮演林鄭月娥時把自己硬塞進旗袍而不慎抽筋,「我做《頭條》其實最大壓力是件衫啱唔啱著」。

《頭條》導演說

「死屍表情好,給多個鏡頭」

談到度橋,羅啟新說他自小幽默,源於想要人們的注意。他說父親給他取名啟新,就是想他能夠啟發一些新意念,慢慢地形成他在街上無意聽到一句話、看到一事一物,就能變成笑話的本領,「例如有次同事買了一把好短的扇,我們就突然想到,將扇插在沙中央,叫做沙中線。好無聊的,但又幾好笑」。

羅啟新原本入讀理工學院修讀土木工程系,但讀了兩年轉讀商科,由於醉心舞台劇,後來被港台DJ阮兆祥等人發掘,遂於1990年加入港台至今。他在2004年成為《晨光》主持人。他說做電台節目說笑話比較容易,可以自行推高笑位的聲音,而且說完就算,《頭條》卻要考慮電視畫面的營造。

他說,《頭條》導演Gloria一句讚賞說話,令他下定決心往後用心演出每個角色,「《一代粉絲》單元中,主要角色由森爺和小豪子做,我要扮演大徒弟馬三,有一幕我要被火車撞,伏在地下死去。由於要遷就鏡頭和呼吸,我要將頭抬起來,我抬到青筋暴現。導演說『攝影說你的表情好好,於是給你多幾個鏡頭』。」令他深深體會到,用心演出真會有人看到。

《頭條》上司說

「你在shelter底下咪去盡」

1998年,政協常委徐四民批評《頭條》陰陽怪氣,羅啟新說當時未加入,「可能我當時太低級,會覺得為何高層要如此緊張呢?反而他說你好才有問題,你在做的是一個諷刺時弊的節目。我之前有訪問過台灣媒體,他們說如果你做一件事兩邊都罵你,這樣就代表你中立。如果一邊鬧一邊不鬧你要檢討吓,你這個報道是不是有問題?」

陰陽怪氣也是的,他泄氣地表示,觀眾常說他專扮女人,他強調他並不是扮女人,而是飾演當中所有角色,包括阿婆、阿公、細路、印傭,「一個演員最特別的地方是沒有自己,將接收到的感覺演繹出來」。

重看1989年4月4日第一集《頭條》,時任港台電視部公共事務組總監吳明林和副總監黃志強西裝筆挺登場,節目原意是挑選全港報紙的一些重要新聞和評論,以及介紹香港印刷媒介,與現在標榜嬉笑怒罵論盡時事熱話的方向南轅北轍。相比初期的《頭條》,現在的言論尺度無疑較寬鬆,但伴隨着2016年《晨光》包括羅啟新在內的元老級DJ「被退役」、2017年無綫突然抽起《頭條》……究竟《頭條》有沒有自我審查?羅啟新強調自己曾與監製討論,結論是實情從來沒有人告訴他們什麼可以講什麼不可以講。曾經是他的上司、《晨光》主持人曾智華曾對他說「我要求你寫到最好笑,有咩事我頂」,「你在shelter底下咪去到盡囉,他只會覺得你不夠盡,他說『我們必須給予創作人好大空間,否則班人就會自我飲茶(審查)』」。羅啟新認為,若然一些可笑事,為它包裹上溫和外衣就會失去意義。

傘後觀眾說

「好好笑但笑不出」

羅啟新坦承隨着年齡漸長,慢慢謹慎。「有時度橋,你扭兩扭會覺得這班人可能過一會兒便會這樣說,但他其實未說出口,如果你屈了他就很不公道。我經常和同事說你玩還玩,但你不要屈他。」他亦不喜歡人們叫警察做黑警,覺得這以偏概全的言論有問題,「有時你見到荒謬的事會覺得好好笑,有時我又好同情。例如某些政治派系一定要跟隨中央旨意說話,其實都好慘」。他抬頭眼睛凝視遠方慢慢吐出:「有時人會慢慢受大氣候影響,其實無人叫你收窄(言論),但隨着整個媒體自我審查之後,你接觸的東西已經被篩選,可能潛在地影響了你,而你不自知。」對於認為他們的製作太保守的,又是用什麼來比較?可能便是看了言論更大膽的網台節目,但他始終認為港台作為電子媒介,說話要正確和公道。

網媒再大膽 港台守公道

「近排講完笑話,都會有觀眾跟我說雖然好好笑但笑不出,因此覺得背後的現實其實好悲哀的。」在《頭條》的日子,他存下了一大疊講稿,有人問他為何不出書,他卻說再回看講稿已經覺得不好笑,因為那個時機已經過去,不過這疊講稿是他也是大家這些年的歷史見證。「你原先以為董建華不做以後便再無笑料,豈料又出現曾蔭權,而梁振英就有更多東西可談。」

他頓了一下,續說,雨傘運動之後很多話都不能夠再說了,「以前講些什麼大家都只是得啖笑,但雨傘後多了好多攻擊,因為當時立場太極端,分成兩邊,你站在哪一邊都死」。有些以前能開的玩笑,現在都要噤聲,「例如我黏了一句話在臉上,貼了句『我要魚蛋粉』的直幡,你覺得貼了這句話沒什麼問題,但雨傘後,搞搞吓,後期任何直幡都死」。在網上言論百花齊放的時代,究竟諷刺時弊的電視節目還有沒有生存空間?羅啟新戚一戚眉:「電視台諷刺時弊的節目好像愈來愈少,小時候都尚有時事節目《眼中釘》,都會鬧吓香港環境差,而現在大台拍一個劇集有少少隱喻就已經覺得皇恩大赦。」他記得西方傳媒說過類似的話,一個諷刺時弊的節目可以幫助市民紓壓,當世界愈來愈荒謬,我們就更需要笑一下。

文//彭麗芳

圖 // 李紹昌

編輯 // 何敏慧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星期日WorkSh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