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發薯:如何令香港開電視?

文章日期:2019年03月22日

【明報專訊】港大民意研究計劃日前公布新一輪「電視節目欣賞指數調查」,港台多個節目毫無懸念名列前茅,但更吸引我注意的卻是香港開電視的節目排名,反映了該台隱患。

首先粗略介紹調查方式。港大在今年1月,以電話訪問逾2000名9歲或以上操粵語的香港居民,請他們評價上個季度(即2018年10至12月)播出的80個本地製作之非新聞財經報道節目,並分別以受訪者對節目的欣賞指數和認知率(即評分人數/收看電視總人數)排列。本文集中看香港開電視的成績。如果以受訪者認知率5%或以上為指標(共有59個節目),該台只得6個節目上榜,當中欣賞指數最高的《發現新大陸》都只以69.25分位列34,成績普通。但如果排除認知率因素,認知率只有2.7%的《香港代表作》卻以75.43分高踞第五名,而去年該台收視冠軍《明治憑甚麼》亦以74.97分位列第七名。

問題在於節目編排

這反映什麼?簡單來說,就是香港開電視的節目有被欣賞的價值,但以行動欣賞的人不多。根據研究方法,每個電視台可以獲得20個節目名額參與調查和評分,而香港開電視提名的20個節目之中,竟然有14個落入認知度5%以下的類別。就算是認知率最高的《志雲拆局》亦只有8.9%,比無綫《東張西望》的81.8%差天共地,欣賞指數卻更高。那即是說,香港開電視能製作質素「撼贏」大台的作品,如何吸引觀眾欣賞才是大問題。

自從無綫翡翠台不斷播映大陸劇集,筆者已轉看無綫財經資訊台、明珠台或香港開電視,所以對後者的節目頗有認識,亦看過大部分該台上榜的節目。當中除了有線財經資訊台製作的節目,不少都是藝人王喜短暫擔任香港開電視創作總監時期之作,比較着重社會關懷(如《外人自己人》)和本土情懷(如《發現酷》)。這取態絕對值得嘉許,近期無綫亦製作更多性質相似的節目(如《香港原味道》),證明其市場價值。但筆者認為,香港開電視的問題不在於製作質素,而在於節目編排。其自家製作的節目,多是長約半小時、每星期播映一次,如果其他電視台在同時段播映一小時的劇集或紀錄片,觀眾或不會貿然轉台收看。反之,該台的一小時節目如《明治憑甚麼》、《同理.繼續走》和《志雲拆局》在調查的認知率的確較高,證明較長的節目更易搶佔觀眾眼球。

而且,香港開電視(或)因為資源所限,日間大部分時間均播映有線財經資訊台的節目,晚間多播二三線的韓劇和台日旅遊節目。早前播映過亞洲電視製作的節目(是否因為有線主席邱達昌的情意結?),以及近期連續3星期播出外地選美比賽,都令我驚訝。此外,有線娛樂台的舊製作亦不斷「翻炒」,筆者每星期捧場的《空間改造王》,有幾集好像似曾相識,令我以為是Déjà vu。至於本地新鮮製作的節目嗎?上文差不多都已提過了,這樣的編排,又怎能叫觀眾留低收看呢?

不久之前,有線宣布與廣東廣播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共同製作節目並交換播放,主席邱達昌更表示「有線一定要做多啲大灣區節目」,甚至認為中港兩地「將來都係一家人」,不應考慮兩地有文化差異。擁抱大灣區,落地到廣州,的確有機會提高該台節目的總收視,但新戰略會如何影響該台的節目質素?如果連僅有的自家製作節目都要與大灣區連在一起,觀眾如我只能說句「欣賞?不了」。

文:梁慧思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