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生活:一腳踢錄製 彈塗魚打架紮紮跳

文章日期:2019年03月17日

【明報專訊】「這場格鬥,是阿強挑戰體型較大的阿龍,阿強體型雖然較小,仍勇於主動出擊,但對手阿龍始終以力量取勝,將阿強打到要後空翻180度閃避,勝負已決,阿強作最後一擊,才認輸敗走。」這不是一場拳擊比賽,而是彈塗魚之戰。生動描述令人以為在看Discovery Channel,場景卻是米埔泥灘,14分鐘生態紀錄片「大彈塗魚的泥灘世界」拍攝、剪接、配樂、旁白,全由李錦華一人製作。「我想為香港留下一些紀錄。可能將來這個地方沒有了,50年後人們回看,都知香港有個自然泥灘,有這麼多得意的生物。」

陸上生活 古怪可愛

李錦華去年在facebook建立SimFish Channel專頁,上載幾十秒至幾分鐘的影片,今次他首次嘗試用更長時間為魚說故事。隱身在泥窪中的大彈塗魚(Boleophthalmus pectinirostris)今次榮登主角,皆因「牠身為一條魚,卻喜歡在陸上生活,本身已很奇怪,樣子又特別,古怪得來幾可愛」。小眼睛脹起臉,左搖右擺在泥上滑行,像雙手撥泥的是胸鰭。一旦遇到危險要逃走,或雄性向雌性求偶,就會彈起。去過濕地公園的話,你可能見過最長20厘米的大彈塗魚,或比牠細粒很多的跳彈塗魚(Periophthalmus modestus,亦稱廣東彈塗魚或彈塗魚),是香港最常見的兩個彈塗魚品種,牠們各有喜歡住的區域,「在香港西面會發現大彈塗魚,珠江口沉積物很多,泥灘的泥較軟及細粒;而東面西貢那邊較海洋性,泥地較硬多石粒,跳彈塗魚就在那裏生活。」另外還有大鰭彈塗魚(Periophthalmus magnuspinnatus)及青彈塗魚(Scartelaos histophorus),與跳彈塗魚長度相差不遠,三個品種最長約10至14厘米。

一魚一地盤 守兩洞口

大彈塗魚驚青怕人,影片介紹牠們相當眼利,左右眼更可獨立活動,擁有幾乎360度的全景視野,以防成為水鳥的獵物。李錦華把鏡頭放在水氹中,牠們就急急腳(更正確說是鰭和尾)鑽回地洞,「用山寨GoPro像閉路電視放在氹仔裏,大約10分鐘後牠會慢慢出來,看到空降異物會猶豫一陣,但見鏡頭也不動,可能以為是石頭,慣了就不理」。用了兩天拍攝,最花時間還是後製,邊回看片段邊查資料,一個水氹就是一條彈塗魚的地盤,牠們全日就在自家地盤或附近捽來捽去,李錦華後來鎖定了阿強做男主角,拍牠出門口、搵食、打架。查得論文說大彈塗魚所以那麼緊張地盤是為搵食,「因為水氹的矽藻比較豐富」,但拍來的鏡頭卻並非如此,阿強竄過地盤邊界,在泥面開餐,被鄰居發現還把牠攆走,一時情急回到水氹,原來牠的地洞其中一個門口就在裏面。「以我的觀察,牠保護水氹非為食物,而是守住洞口」。大彈塗魚會為自己的家建兩個門口,這在資料早提過,但親身看過才知道,一個在泥面,一個在水裏。離遠看阿強及阿龍短兵相接,似乎點到即止,也是細看影片才知道,阿強身上多了幾個紅點,其實都被同伴口中尖齒咬得傷痕纍纍。

潛水醒覺 不再養魚

以前,李錦華養魚,「細個好鍾意養魚,由淡水魚養到海水魚,家裏最多有幾缸魚,養到寫雜誌、在網上教人養魚」。直至第一次潛水,在泰國布吉,「我們養開海水魚,對於野外的魚好好奇,海水魚絕大部分是從野外捉的,好難人工繁殖」。身在水中讓他醒覺,「魚可以四處游,若給牠那麼小的地方,你覺得好開心,但條魚其實好慘」。於是他開始教人認識魚,不要亂買;再教人看厭家中的魚就跟別人交換,盡量少買,「後來直頭自己都不買不養」。

阿強的故事吸引,是經過精心鋪排。李錦華現在是自由歌手,是兩隊樂隊的成員,會為公司活動、派對、酒吧獻唱,片中配樂令「情節」更緊湊,而以前的他在電視台裏為節目蒐集資料及撰稿,亞視、無綫、有線,《今日睇真D》、選舉、選美,他都參與過。拍片是由頭學起,但他熟悉拍攝前期及後製流程,「大彈塗魚的泥灘世界」裏,他也剪了約廿秒的阿強大頭shot及打架過程放在開頭,吊觀眾的癮,後來再解畫。聽彈塗魚在泥濘上翻來覆去的「噠噠」聲很療癒,其實音效也費盡拍片者的心思。現場不可能把咪夾在彈塗魚身上收音,觀眾看的繪聲繪影,在當場是一片平靜。他想過毛巾沾水來扮,連洗澡時聽肥皂擦身的聲音都在想可否借用,不過最後都得靠「罐頭聲」,但他不輕易罷休,「泥聲都有好多種,滑的聲音、彈的聲音,用牙磨沙的聲又不同,要找很多種聲音來配」。

懷舊片啟發 拍片說故事

他出過兩本書,《香港魚類自然百態》、《香港水底奇兵》,都是撰文拍照一腳踢,但他堅持在香港拍,亦必須到水中生物的生活環境去拍。除了海底,溪流淡水魚都拍:「香港以前介紹淡水魚的書都是魚缸相或拍標本魚,在我心目中不自然,因為環境會影響牠們的形態,甚至身體顏色都不同,我想堅持在原地拍牠們的樣子。」如此難度當然加倍,他笑說:「在魚缸一定影到,打埋燈擺甫士都得,可以當牠𡃁模咁影,但在自然環境,牠們見人會走,或匿在石下,就好難影。」有時都「忍唔住想郁佢」,但潛水教懂他No Touch Policy,「牠怎樣藏都好,不可以把牠捉出來」。

拍照一回事,搞到拍片咁大工程又是另一回事,「完全是兩個世界」。今天在圖書館很容易就借得到他的著作,雖然記者在社交平台一下就被彈塗魚傻乎乎的動作吸引了目光看畢全片,但一人製作始終要花不少心血,為何拍片?「我是受一些香港懷舊片段啟發。有些網站專放香港舊照片,久不久會有一兩段片,令人覺得好珍貴。一張相雖也看到生物,但好難有故事。」像阿強,你知道牠長這樣,叫Boleophthalmus pectinirostris,都不及牠搖着頭滑泥的動作讓人一見鍾情。「香港發展得很快,希望給社會留下了一個紀錄。」他用的攝影器材不少是二手,亦非貴價貨,「我不是龍友,一定要拍得好靚好sharp,逐條毛都數到,最重要是清楚拍到生物的形態」。

有人偷捕 未必安居

他說彈塗魚的片段在后海灣拍攝,「通常我們拍生態片或照片,在網上永遠不會說出地點」。這是例外,因為要取得米埔及邊境禁區雙重許可才可進入該處,不怕被湊熱鬧的人破壞了環境。他記起幾年前,為反對龍尾灘發展人工泳灘,他作為香港自然生態論壇成員在當地進行生態調查,「發現龍尾灘是飛白楓海星的棲地及繁殖地,經常可見水中滿佈成千上萬飛白楓海星,是香港少見生態現象之一」。為了拯救龍尾,無奈要公布這個發現,「之後引來很多人專程到龍尾灘『觀星』,後來更有不少遊人將海星撈回家,甚至有人曬乾作海味販賣,又有人當海星是飛碟亂擲,很快海星數目大減及大量死亡」。米埔自然保護區的彈塗魚也未必可以安居,去年觀鳥者亦稱發現有人以竹籠偷捕彈塗魚。

上世紀六十年代長大的他說:「我們常說香港是個漁港,就是靠吃魚養大自己,那一代覺得魚是好cheap的,沒海鮮酒家這回事,劏雞殺鴨更矜貴。但我們撈了那麼多魚吃,卻沒想過去保護牠們。」在Discovery Channel看到的藍天白雲如何美,都不免覺得有距離,「我覺得應該告訴大家,我們的海岸有很美的水中生物,不一定去到馬爾代夫、大堡礁才有,香港都有,只要你願意花時間看」。認識牠們的美,是為了好好保護。「大家在海邊住慣了覺得不出奇,但若拿地圖看看,住沿岸城市很難得,住在內陸或高原的人可能一世都未見過海,其實我們很幸福,只是太幸福,未懂珍惜。」

影片:https://bit.ly/2FlXMqC

文 // 曾曉玲

圖 // 受訪者提供、曾曉玲

編輯 // 林曉慧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星期日WorkSh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