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松仁首執導音樂劇 利瑪竇「變」出傳教路

文章日期:2019年03月15日

【明報專訊】他是陸小鳳、張翠山、方進新,他是劉松仁。劉松仁投身電視行業將近50年,首次擔當舞台劇導演,創作音樂劇《利瑪竇》。打扮成和尚,當上儒學者,明末時期利瑪竇由意大利到華傳教,不惜使出千方百計。一手包辦策劃、導演、劇本創作的劉松仁大感壓力,他說利瑪竇心懷尊重,成為中西文化橋樑,向中國帶來科普地理知識。立於今時今日的社會,他望向這位巨人學習與致敬。

劉松仁坐在排戲室接受訪問,緊接一輪輪綵排。他為此劇推掉近兩年多的影視邀約,專心創作。2012年,與劉松仁相識約50載的恩保德神父來電,邀請他參演翌年的原創音樂劇《流芳濟世》。《流》講述方濟經歷,劉松仁演麻風王一角。演完之後一陣子,恩保德神父再邀請他執導有關利瑪竇的劇目。這下劉松仁不禁驚訝,因於舞台劇算是「外行人」,然而最終仍扛起挑戰。利瑪竇為意大利耶穌會傳教士,於1582年由澳門進入中國。約28年在華生涯,他贏得「泰西儒士」稱呼,曾於紫禁城居留數年,最後死於中國,同時引來教廷許多爭議。劉松仁指出劇本嘗試濃縮其一生,當中善用歌曲轉折,最想呈現其內心旅程。劇目由黎允文擔任音樂總監及作曲;資深詞人鄭國江填詞,主角利瑪竇由音樂人王梓軒演出。

剃髮穿道袍 扮和尚

「利瑪竇最厲害是很『善變』,但不是壞方面。由下而上,千方百計。」劉松仁說。利瑪竇第一個點子是扮和尚。剛剛抵達不久,他先要減輕華人對洋人忌諱。他眼見不少人信奉佛教,為令路途順利,決定剃髮及穿上和尚道袍,使出權宜之計。根據《東西文化比較研究——利瑪竇入華及其他》一書分析,「所謂僧人身分,其實是漢人先入為主自『番客』聯想為『番僧』的錯誤觀念;所有華夏以西,尤其早自唐朝開始,從天竺入華的佛教僧侶均以番僧視之」。同行傳教士羅明堅曾在廣州把十誡譯成中文,名為「祖傳天主十誡」,真夠地道。十誡第三誡「當禮拜之日禁止工夫,謁寺誦經,禮拜天主」,別具佛教色彩。後來他們更於肇慶建成一座名為僊花寺的天主教堂。

天主的「愛」儒家的「仁」

「先佛後儒」,利瑪竇漸漸改變策略。劉松仁說:「當時西方航海事業好厲害,到處霸佔殖民地,為令當地人信教或歸順更會打打殺殺。不過利瑪竇不是要強加於人,他有一顆無我的心,認為要學習別人文化。如果你有好多偏見,是做不到的。」利瑪竇當上「和尚」約10年,效果不彰。其間他攻讀及翻譯《四書》,發覺社會對士大夫之尊敬。他重新蓄髮留鬚,穿起儒士服裝,轉捩點為提出「天儒合一論」。劉松仁表示劇目其中一個重點,欲找尋不同文化相近的地方,加以灌溉。他鑽研利瑪竇的儒學觀點,並親自演繹成簡潔段落。劉松仁解釋:「利瑪竇開始明白天主教的『愛』,跟儒家的『仁』是相同,而均來自上天。孔子說侍親如侍天,侍天如侍親。其實,我認為侍奉雙親好像侍奉天之重要,我們更稱主做天父。」利瑪竇「天儒合一論」其實就是直接將西方上帝及儒家的「天」,合而為一。結識到一班文人學士後,他經常跟對方討論孝道、君子、仁德等概念,記錄於利的著作《畸人十篇》。當中最重要的朋友可算徐光啟(劉兆康飾),劇中一起經歷起伏。

「寫到他最為失意之時,我自己亦很投入。」劉松仁表示劇目雖然講述宗教人物,同時可當一件藝術及戲劇作品來欣賞。他頓時翻查手機,分享未曝光的歌曲demo。故事說及利瑪竇進貢自鳴鐘、地圖、聖像等,大得明神宗歡心,幾經辛苦終可逗留宮中。4年來卻始終未能面聖傳教,處處備受阻撓,閒來只可教授宦官彈奏洋琴。最後,他只好離開。劉松仁說:「當時他可說傷心欲絕,竟然走到這一步仍然失敗。徐光啟呢,劇情說到他本來希望帶來朝野改革,明朝都是敗在神宗及後皇帝,他都不上朝,不過徐終都失敗。」兩角以歌聲互相鼓勵,「淚眼相看風中乾,踏腳仰首氣漸昂」。是信念,是友誼,劉松仁播足全首,笑笑說「好正啊」。

女性未被記錄 特設女角

「此一兩年我經歷好多,媽媽過身,令我反思很多。」劉松仁此時展示其手機殼,上印有母親的肖像,帶笑不語。不多不少,他把母親角色反射其中。他解釋:「研究利瑪竇歷史故事時發現,最糟是沒有女性,考起了。女子以前根本不會被記錄下來,我們必定要想個辦法。」他透露劇目設計的另一主角麥小妹(陳潔儀飾),為一名較利瑪竇大一輩的傳統婦人,個性順從。麥小妹沒有讀書,為利瑪竇當傭人打工。起初她非常顧忌利瑪竇,將工作弄好便急急腳退下來,各不相干。透過相處,她眼見主人為人友善,向目標努力不懈,漸漸建立主僕友誼及感情。麥小妹更為對方事業擔心,衍生有如母子之愛。劉松仁不禁劇透,麥小妹為對方祈福,不如平時燒香拜神,而是走向十字架求利瑪竇一直所信的神,賜他平安。劇中利瑪竇亦做出驚人舉動,手執香火求蒼天。劉松仁說:「這是一種大愛、母性,那是我跟媽媽學習的。他說麥小妹你可以用你的方式,為你祈求,我為何不可以用你的方式,為你添祝福?」

利瑪竇其中一個備受當時華人接受的舉措,乃容許他們拜祖先。他認為向祖先獻供水果、肉類、燒香是基於尊敬。再者,訂立此等禮法是要令為人子女者明白孝道,跟崇拜偶像沒有關係。劉松仁的安排正好觸及當時教廷對利瑪竇之質疑,並更為大膽。劉松仁接道:「現時社會有很多假設及前設,要着眼相似相同的地方,絕不簡單。」放下自我,常懷謙卑,他總結劇目中心意思。訪問完結趕緊拍個照片,攝影師真有心思,邀請他坐在一排椅子偏左位置。中間留有的空椅,恍如其信仰,及其思念的故人。

《利瑪竇》音樂劇

日期:4月20至28日

地點:香港文化中心大劇院

門票:$120至$525

查詢:www.facebook.com/matteoriccithemusical

文:劉彤茵

編輯/蔡曉彤

美術/SIUKI

電郵/culture@mingpao.com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