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竹」塌樹重生 相思鋪路

文章日期:2019年03月12日

【明報專訊】去年超強颱風「山竹」襲港,吹倒超過6萬棵樹,市區郊區遍地塌樹,引起公眾對樹木管理的關注;新鮮出爐的財政預算案也將設立基金,推動本地樹木管理行業及教育的發展。

風後的塌樹斷枝,大多被送到堆填區,但小部分原來換了個形態,默默守護自然和服務市民。記者跟隨漁護署職員走進郊野公園,了解廢樹塌木如何化廢為用。

「『山竹』簡直吹到郊野公園『內傷』,現在才逐漸回氣。」漁農自然護理署荃錦管理區一級農林督察姚錦成道。

2月下旬,記者走到荃錦自然教育徑,雲霧繚繞,沿路見到多棵已枯死的台灣相思樹,亦有已切斷成一截截的樹幹擱在路邊。姚錦成表示,荃錦一帶樹木有六至七成都是台灣相思樹,「台灣相思樹較粗生而且生長迅速,上世紀70年代,為讓山坡在短時間內蓋上植被,因而引入這外來品種」。台灣相思樹齡平均50至60年,近年已進入老化期,遇上「山竹」即大量倒塌。荃錦管理區的職員努力清理後,將不少樹幹鋸成多段放於原地。「留在原地待自然腐化也是可以的,但我們團隊又覺得很浪費,便將塌樹木材用以修復山徑,建成木樓梯。」

眼前的「木樓梯」,長達600多級,用一截一截的相思樹原木樹幹,以榫卯固定而成。「四周都是材料,不用搬運!」他笑道。姚錦成稱在山徑泥坡上建造木樓梯,除了方便郊遊人士上落,也可減少山徑在雨水冲蝕和人為損耗下的水土流失,避免形成凹陷的冲蝕溝,對行人構成危險之餘,亦影響生態。

他補充,樹幹都是經悉心挑選後直接使用,並無加工,「直身樹幹裁成150厘米長,直徑介乎30至40厘米,踏上去是舒服的」。他們刻意把樓梯做高一些,以鼓勵人們去行木樓梯,而不行兩側的斜坡。「現在沒有人行斜坡,都行木樓梯,兩旁斜坡上聚積了落葉,作為自然植被保護泥土,水土流失便減少。」木樓梯會在兩旁加上樹枝,作為排水道。「有了排水道,雨水會在兩側流走,不會影響梯級。」

碎木蓋泥護根 減水土流失

遠足徑人流多,而位於元朗大棠的楓香林,每年紅葉季節都遊人如織。大棠管理區一級農林督察胡桂嬋指出,當楓香林人流太多,泥土久經踐踏後會被壓實,「樹根在泥土中需要空間去吸收水和養分,才能生長得好,當泥土被壓實,水分、養分難以進入泥土,樹根亦難以向四周伸延,以致無法牢固地扎根泥土中」。

胡桂嬋指出,漁護署去年購入了碎木機後,便將風後塌樹中較為幼細的枝幹打成木碎,再平均地覆蓋在樹木四周的泥土上,「這樣可作為保護屏障,起了護根的作用,減低遊人直接踐踏泥土,而對泥土構成的壓力,亦保護泥土避免雨水侵蝕,減少水分流失。木碎自然分解後,當中的有機物質更可滋養泥土」。

廢木不廢 變身路牌、遊樂設施

塌樹廢木,除了簡單處理後原木就地再用,也會經加工製作,供應給其他有需要的地方。

全港24個郊野公園,有39個管理站,其中2個管理站設大型工場,負責製作路牌等大型設施,分別位於北潭涌和元朗大棠。走進元朗大棠的工場,師傅正在木頭上寫字,原來是大欖涌水塘「千島湖清景台」的路牌。胡桂嬋指木頭由去年「山竹」過後的塌樹而來,原來平日山上的指示牌,都是由工場工匠製作,大部分以外來木材而製,但工匠也會盡量「就地取材」,善用木資源。「有的設施考慮到穩固和安全程度,比如涼亭設施,有一定規格要求,便需使用外來的木材。」工場附近的郊野公園遊樂設施,包括平衡木、高低槓、動物形態長櫈等都是由本地的枯樹、塌樹製作。

胡桂嬋其後帶記者到大欖郊野公園路邊一處空地,該處有一枱兩櫈,採用風後塌樹的原木製造,櫈和枱腳使用台灣相思,枱面則為朴樹。她說樹木本身有10多米高,倒下時會有損傷,師傅需審視整個樹幹,在工場裁下可用部分,細心加工,包括填補裂痕,打磨木面和樹皮,塗上光油防腐等。「我們都想讓遊客知道我們好珍惜木材,他們不止可以欣賞樹木的美,亦可在此休憩。」各區郊野公園各有不同的塌樹重用設施,大家下次行山時,不妨細心留意塌樹的新面貌。

文:夏綽蔓

編輯:林曉慧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專題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