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ys of Seeing:適應‧多變 裝飾藝術 承載摩登美

文章日期:2019年03月10日

【明報專訊】摩登,乃新舊世界握手共舞之時。上世紀二、三十年代,歐洲掀起裝飾藝術(Art Deco),風格隨貿易及殖民制度席捲中國上海至香港。無論建築、家品、飾物、海報,均強調一股新潮流,同時不忘華美。它不似古典主義繁複,亦不如包浩斯完全實用。譬如,走在深水埗街上,一座舊公立醫局正正承載摩登的意義。摩登的美在於適應,在於多變。

突破框架 另類「雕花」

二十年代,留短燙髮的舞者Lila Nikolska裸身擺出優美姿態。她會化為巴黎女神遊樂廳的淺浮雕塑圖案,線條利落,代表最新奢華指標。二十世紀初工業革命進行得如火如荼,機器有利大量生產幾何圖案物件。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女性地位提高,她們更願意外出、社交、吸煙、化妝,趕上更新更輕便的衣裝。歐美興起各式各樣產品及娛樂,銀行至戲院相繼落成,衍生時髦風格。裝飾藝術強調簡化線條、數學幾何、垂直、對稱等元素。不是不雕花,而是不同以前地雕花,例如古典蓮花圖案變成三角形;玫瑰變螺旋形,還有勻稱的噴水池、旭日、彩虹圖案等等。摩登,反映科技、社會、風俗的進步。一九二五年,巴黎裝飾工藝博覽會舉行,場面盛大,訪客來自北美、南美、中國、日本、澳洲等,得以奠定裝飾藝術名聲及威力。

見證中西衝突交流

西方追求摩登之時,乃中國五四運動前後。裝飾藝術可謂見證中西既猛烈衝突,同時交流的時代。於上述巴黎裝飾工藝博覽會,其實有個驚豔的「中國館」。中國館位於香榭麗舍大道的巴黎大皇宮二樓,由八座展亭及兩個門廳組成,驚喜地出自中國建築師劉既漂之手。劉既漂曾在巴黎法國美術學院修讀裝飾藝術,曾為其他博覽會設計會場。他靈活融合不同元素,於中國館採用花瓶、燈籠、盒子等,同時將龍鳳化為簡單平面及線條,成為佳話。劉既漂曾形容裝飾藝術為「美術建築」,他曾寫及落後的中國不止應認識工程學及科學,人民都要學懂藝術。之後他回國為西湖首屆國際博覽會設計會場,後來在上海、杭州至香港開公司,可謂中國裝飾藝術第一人。站在全球化緊密,風格推陳出新之當下,如此「中西合璧」的象徵及視覺彷彿老套難嚥。不過當時而言,這就是一種學習的過程,時間的足迹,藝術家嘗試突破從前框架。

孫中山陵墓風格

值得一提,裝飾藝術更與孫中山大有關連,影響到其陵墓。城大展覽館近日舉行展覽展出逾三百件展品,由起源地巴黎說起,了解首批中國法國交流的裝飾藝術家。策展人之一、藝術史學家Emmanuel Bréon表示,孫中山尤其欣賞巴黎藝術發展,其長子孫科於上海居住的別墅「粉紅屋」,正正為裝飾藝術風格。可惜的是,孫中山未能親眼目睹上述「中國館」之誕生。就在盛會開幕前一個月,孫氏於南北統一路上不幸離世。隨即,中國官員計劃為他設計一座紀念陵墓,其長子更決定前往巴黎,挑選當地建築師參與項目。最後他們邀請著名雕塑家Paul Landowski負責設計。Paul Landowski刻劃了一尊高四米的孫中山坐像,底座以六幅描述生平的淺浮雕點綴,絕對是裝飾藝術代表,這亦恰好反映中西文化塑造孫氏一生革命事業。

香港很少相關收藏

講到華洋影響,心想香港應該大把裝飾藝術吧。展品方面,城大展覽館總監范懿莎(Isabelle Frank)卻搖頭。她說因為今次展覽,團隊曾找香港藝術館、香港文化博物館、香港歷史博物館等官方機構,幾乎沒有相關收藏,只借到一系列具裝飾藝術風格的商業海報。私人家具及飾品收藏亦非常難找。她笑笑說:「裝飾藝術其實是很商業掛帥的潮流,資本社會不斷有新東西,人們認為家具放放吓舊了便丟。香港都沒有很多地方給他們儲起東西。」至於建築,幸而仍有僅些代表作留存。或者大家天天經過,卻沒留意它是裝飾藝術風。場內設置一幅AR地圖,展示香港至九龍重要的裝飾藝術建築,一目了然。

親民建築 混合中式元素

「裝飾藝術是適應力非常非常高的一種風格。它可以去世界任何角落,將地道風貌加入去,變到好獨特。」教大文化與創意藝術學系助理教授劉亮國說。連隨跟劉亮國走一趟深水埗醫局街,街如其名,近界限街位置坐落一間前深水埔(埗)公立醫局,為二級歷史建築物。建築物為兩層高,前有六支壁柱裝飾,柱頂部刻有簡約迴旋紋。劉亮國笑說前深水埔公立醫局是她本港心水的裝飾藝術建築。整體着重幾何對稱,然而它採用一定裝飾,明顯由新古典主義過渡而來。她說:「你看六條壁柱就會想起一些希臘的圓柱建築,不過弄成『扁』了的狀態,要番更多直線感覺。」

前深水埔公立醫局乃一九三六年落成,由本地建築公司周李建築工程師事務所負責。劉亮國解釋,其中建築師周耀年家族地位顯赫,包括曾任戰前潔淨局局紳及立法局非官守議員等職位的周埈年、富商周錫年等家人。政府不少項目交由周耀年處理,亦為華人社區的橋樑。她拿出另一座歷史圖片,乃位於灣仔修頓球場附近的貝夫人健康院(一九三五年),現已拆除。原來貝夫人健康院亦是出自周李之手,她解釋:「當時城市衛生仍然意識好低,屍體可以隨街丟棄。二十年代尾,東華醫院有首個西醫母嬰健康院的診所部門,可是開始運作首個月,只有三個新症,即是沒人信你西醫,把肚子給你驗。到貝夫人健康院建好,好華美、莊嚴,官方機構是想跟市民說,我們不是一件兒戲的事,一座建築物對成個社會改革很重要。」

竹子裝飾 實用騎樓設計

貝夫人健康院傾向新古典主義風格,相隔一年落成的深水埔公立醫局卻有重要轉變。劉亮國指着一樓說,建築設計引用中式竹葉窗的原理,將欄杆變成竹子裝飾。她認為整座建築融入更多中式元素,繼而變得「親民」:「從正面看它好像西方裝飾藝術建築,中間有支如船的旗杆,外國好流行。但走過幾步,便欣賞到其實它是廣東常見的騎樓設計,你可以想像當年左右是排排唐樓,視覺上會很一致。」她表示政府二戰前積極在各區成立醫局,旨在供華人使用,周李因而將建築變得更為貼近中國社會,可見心思。同時將裝飾藝術建築化為騎樓設計,其實乃實用做法。因為適應亞熱帶氣候,通風非常重要。

成也戰爭 敗也戰爭

「裝飾藝術建築可謂成也戰爭,敗也戰爭。」劉亮國說。最近,網上平台「港式優雅」上載一張第三代匯豐銀行總行(一九三五年)的照片,總行採用當時最流行的裝飾藝術風格,垂直線條優美堅定,一名男子穿著淺色西裝在前景遠望。問時光不留人,戰後趕着重建,世界各地至香港由政府帶頭實行務實主義,大量複製及重建社區。另一邊廂,前瞻的建築師抱擁另一波現代主義風潮。劉亮國表示,本港現存中環中國銀行大廈、亞皆老街中華電力總辦事處、太子道西花墟一列唐樓公寓等均具裝飾藝術風格。不少裝飾藝術更是偶爾出現在舊唐樓、舊建築一角,有待大家發現。她表示,本港最多採用裝飾藝術風格的是戲院,利舞臺戲院、京華戲院等約十多間,然而很多已拆卸。身為國際保育組織Docomomo香港分會創辦人之一,劉表示皇都戲院整個建築結構較為現代,門前的大型浮雕卻應該是裝飾藝術風格。巴黎女神遊樂廳有Lila Nikolska,香港皇都浮雕有「蟬迷董卓」,你說怎會不摩登?

「裝飾藝術:當法國與中國交匯」

日期:即日起至6月30日

時間:上午10:00至下午7:00

地點:九龍塘達之路城大劉鳴煒學術樓18樓城大展覽館

門票:免費

查詢:www.cityu.edu.hk/ceg/

文 // 劉彤茵

圖 // 劉彤茵、受訪者提供

編輯 // 林曉慧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星期日WorkSh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