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知巷聞:啟業邨運動場換新裝 當公屋街場潮到盡頭……

文章日期:2019年02月24日

【明報專訊】午後放學時間,走進位於彩虹站及九龍灣站之間的啟業邨。六座樓如盛開的幾片花瓣,把停車場建築包圍在中間,頂部黃色鐵籠是個運動場,像擴音器般把球鞋熱烈擦地的唧唧聲,與少年大笑呼喊聲,傳到邨內每一處。如果要在香港拍齣熱血籃球電影,這裏會是個好場景:賽事前夕,爭霸隊伍循四方樓梯上場……球場上月底才翻新重開,看着漆上亮綠的五層樓梯,讓人有了這樣的幻想。

翻新運動場 與屋邨入型入格?

基匯資本購下領展十七個商場,名單上包括啟業邨,運動場交予管理團隊「民坊」與推廣本地籃球文化的組織SLAB及社區空間設計工作室的One Bite Social合作翻新,於是這個一九八一年入伙的屋邨,出現了一些忽然顯得新淨的地方。未上運動場,先見「food Terminal」,屋邨街市新設計走貨櫃風,門口左邊幾個醒目英文字「A Taste of Market」,驟看以為是歐洲城市哪個遊客區的市場,卻在被命名為「夜市」的美食區,認得香港屋邨常見的公公婆婆在閒坐。

「香港」、「精神」、「主場」,比起街市、籃球場柱上的關鍵詞,則相當直白地展露「本地文化」主題,全場充滿彩藍、桃紅、鮮黃的熒光色調,令競逐的年輕身影更耀目。這天微雨,場上不只籃球員,還有住黃大仙的阿賢,在沒有籃球框的地帶練習花式足球,「我也是第一次來,貪這邊有瓦遮頭,平時會在樓下空地練習」,「都幾靚吖,未裝修前在網上看照片,好似好核突咁」,不過此前球場其實單憑外圍黃鐵框,都已在懷舊熱裏成了「屋邨隱世打卡點」。

如無訂場 六時後關閉 會否太早?

除了懷舊熱,這個城市近年還有運動熱,阿賢練習的區域與籃球場之間,高出一個表演台,與場地遮雨的上蓋同屬運動場原有設計,一間fit club在拍宣傳片,運動及營養教練阿謙說近期才從網上得知球場的存在,認為香港有這樣的公共運動空間很難得,未來希望配合都市人放工時間,能在晚上使用。不過運動場如無訂場,下午六時後就會關閉,守則就列明訂場的人須為啟業邨住戶或用戶。問到為何不只留在fit club的室內場地活動?另一名教練Winkie就說:「有時都想出來戶外玩,運動到底與戶外有更多連繫。」

「那些字都唔啱時代。」一眾在場邊歇息的中學生就對場地上各種文字不怎麼買帳,用一點點嘲諷語氣讀着柱上「香港」二字,俊輝、文暉、金輝是陳瑞祺(喇沙)書院的學生,校舍在何文田,對場邊新塗的勵志數字及句子,如「9000:球沒命中/經歷失敗/才能成功」更覺莫名其妙,「仲以為係小心地滑」、「唔知係咪名言,寫返個名好啲」。生於千禧世代的小伙子也許沒有很崇拜高比拜仁,球場擺脫了老舊氣息,仍在設計者和使用者之間存在一道微妙代溝。他們繼續數運動場依舊沒廁所、飲水機(設計師曾解釋駁水喉有所限制),新增的跑步徑材質積水難乾……不過同學清洋批評就沒他們多,「香港被稱為文化沙漠,好少有這種政府場地用心裝修給後生仔用,都是好事,希望政府多些做。裝修後吸引了很多,有些外國的feel。」

大塊空地 能否注入活力?

近黃昏,保安員開始落鎖,精力充沛的學生笑着鬧着就換衫離開,有人又趕着排舞台劇去了。走出球場,發現下面每層停車場外都有大塊空地,放眼只是石屎沉灰方格,並無其他設施,更沒有半個人,這些空間又有沒有可能加入社區用途,重注活力?環顧啟業邨,今日雖然開始破舊,但昔日定下的舒適佈局,無疑仍看得出當初政府如何親力為平民營造安居之處。地面休憩空間一張舊乒乓球石桌上,兩個婆婆在切磋,哪管球打到地上,仍鬥志不息,揮板來往較勁,當真盡興。

文//曾曉玲

………………………………………

領展甩手後 公屋商場又轉形象

很喜歡香港人叫公共與戶外的球場作「街場」,道出這些運動空間跟街頭的親密關係。街頭巷尾,總有一個在左近,而這種公共空間,也是最關乎身體的,看與被看,人人來自五湖四海,無人會怕醜。城市散步去看球場,除了睇波睇人,也可看球場設計與圍繞着球場的風景。年前成立,今次也參與啟業運動場裝修的組織SLAB,就是鼓勵大眾欣賞「特色」籃球場之美。那種美,其實就是觀看城市的角度,看的是整體,球場的不平凡,在於它坐落的位置,在橋底在海邊的,反正球場美學在乎實用,顏色線條變化原本不會太鋪張。

法國攝影師Guillaume Dutreix拍出了這種香港球場風景的獨特美學,在名為「Playground Flavour」的系列(可在其網頁欣賞),每張作品的構圖,都突顯籃球場跟公屋樓宇的色彩配搭,和它們如何連成一體。那並非刻意營造的,也呼應SLAB推崇的草根視角和親切感,是沒過度修飾的在地美感。這種「本土視角」,在不同城市都可以有,同是法國攝影師,Franck Bohbot拍紐約的街頭籃球場,系列叫「This Game We Play」,球場和附近都市元素的配搭,概念同出一轍,恰好共同刻劃出觀看城市球場的趣味。

畫公仔畫出腸的本土情懷

啟業邨運動場形象突出,在停車場天台上被鮮黃色巨籠「罩住」,四道樓梯通往球場,也是不平凡,它被頻繁用來取景「打卡」與拍攝各式節目,也是意料之內,被肯定的是其作為「街場」,但又稍稍超越「街場」的奇觀。

換上新裝後的啟業邨運動場,則有點像近年盛行的「本土情懷冰室」,符號往往畫公仔畫出腸,滿瀉方休。本來只是超越「街場」的美感,置換成「比街場還要街場」得多的飽和設計。這並不一定是批評,啟業邨運動場原有的特色被「相中」,也許早就注定它會進一步被簇擁和改造,原本隨歷史和屋邨發展史而來的街頭味,添加了另一種接近運動品牌和經過商品化的街頭藝術,指向的街頭時尚風格。

品牌化下的街頭風格崛起

Nike自二○○九年起,就與時裝牌子Pigalle合作,將巴黎第九區街道Rue Duperré上兩棟住宅大廈之間的籃球場,塗裝上異常奪目的色彩。跟設計工作室III-Studio合作,它們先後改裝了籃球場數次,最近二○一七年的一次更用上漸變色,甚為矚目。這兩家時裝公司都推出跟籃球相關的衣裳,在球場附近就有分店可買到,同時也會用球場發布新產品。將籃球場視作畫布一般,配上天馬行空設計的風潮,由此而起,隨了將球場變為藝術品,跟藝術家在名車外殼上作畫一般,都免不了是品牌策劃。

品牌化下的街頭風格跟原來的街場風格是兩回事,各司其職,但也提醒我們,啟業邨運動場的換裝,也是全港公屋商場變天的一部分。剛好啟業邨的各式設施被領展售予基匯資本,為後者經營商場的,是標榜「屋邨人管理屋邨」和着意放大屋邨特色的民坊,民坊連英文名字也叫People's Place,規劃商場時顯然比以往的負責者都看重文化策略。運動場的rebranding,可說也是在「賣」一種產品,那是民坊改造公屋空間所選取的路線,就此而言,到這「新街場」一逛,也是在看這「牌子」代表的未來,它的「美」和「型」,有特定的服務對象。公共屋邨生活空間的轉型,隨着商場私有化的不同階段,一直在進行,作為近年城市觀察,這是重要焦點。轉型總是有辣有唔辣,像這次,球場的重新包裝,也換來了大部分屋邨球場爭取不到的完整籃球網,反而是用家聚焦的一點。

文//黃宇軒

【Ways of urbanist seeing(30)】

圖 // 黃宇軒

編輯 // 蔡曉彤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星期日WorkSh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