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蛾化身夜更司機 傳播花粉

文章日期:2018年10月02日

【明報專訊】在中國人眼裏,飛蛾是先人的化身,每次出現總讓人不安。在大部分人認知中,飛蛾不像我們熟悉的蜜蜂,每天辛勞地在花間採蜜傳播花粉。其實在大自然界,飛蛾是殷殷勤勤的夜更貨Van 司機,夜裏默默地把花粉運送傳播,全年無休,我們平日吃的菜心、白菜、龍眼、荔枝,都主要靠牠授粉,更有飛蛾專家斷言:「沒有飛蛾,沒有木瓜!」

「蜜蜂能產蜜糖,蝴蝶又美麗,注意力都在牠們身上,其實飛蛾同樣重要。」由英國來港為飛蛾平反的生態研究專家Roger Kendrick說。

Roger 初來港時已對本港豐富的生態着迷,故他於1996年到港大攻讀生態學及生物多樣性學哲學博士學位,醉心研究飛蛾。他曾在嘉道理農場暨植物園任職高級保育主任,又開設生態顧問公司,為亞洲各國政府提供生態顧問服務。其間他一直自資研究香港飛蛾,不少香港獨有的飛蛾品種均由他一手記錄及鑑定,前英國外交官及業餘博物學家(amateur naturalist)Sir Anthony Charles Galsworthy為表揚他對香港飛蛾研究的貢獻,特別以Sigilliclystis kendricki命名一隻香港獨有品種 。

港至少有2500種 逾百種獨有

現時香港有逾2500種飛蛾,至少有100種是本地獨有。Roger選中飛蛾,不獨是因為沒人研究,而是飛蛾對於整個大自然的生態系統非常重要。須知道花粉傳播工作,需24小時不停運作。日間主要由蜜蜂、蝴蝶當值傳播,夜間則由飛蛾、甲蟲,甚至蝙蝠等接力。據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的資料顯示,全球超過75%的糧食農作物或多或少都需要透過授粉(pollination),即要經過花粉傳播才能幫助植物繁殖生長,當中昆蟲授粉佔據着非常主要的角色。而每種負責授粉的昆蟲都會「偏心」某些植物,像飛蛾,牠們特別喜愛多在晚上開花的白色、淡色花植物,「愈淡色的花晚上反射的紫外線愈多,能吸引習慣靠近光源的飛蛾,大家常吃的蔬果,如白菜、椰菜、菜心、芥蘭、荔枝、龍眼等均主要靠飛蛾授粉,因為它們同時擁有白花及黃花,黃花擁有更高糖分的花蜜,故更吸引飛蛾」。所以不是只有日間的小蜜蜂才會傳播花粉,晚上飛蛾駕着牠們的黑夜貨Van,一樣能夠為大自然出力。

「沒有飛蛾,沒有木瓜!」

飛蛾在Roger眼中,有實力有作為,不像我們中國人般害怕牠,他更斷言:「沒有飛蛾,沒有木瓜!」原來木瓜接近100%都是依靠天蛾(Hawk moths)授粉,現時香港擁有超過70種天蛾。Roger說,雖然蜜蜂、風力都可為木瓜授粉,但決不是主要途徑。根據澳洲昆士蘭漁農署一份資料顯示,天蛾是唯一有效為木瓜授粉的途徑;而英國劍橋大學一份文獻更指出超過95% 的木瓜授粉工作由天蛾負責。另外,本港獨有的受保護植物香港大沙葉(Pavetta hongkongensis)亦主要依賴天蛾授粉,「因香港大沙葉擁有很長的吻管(long spur),屬典型靠天蛾授粉的植物」。香港擁有豐富生態,根據環境局的《香港生物多樣性策略及行動計劃2016-2021》,樹林佔本港約20%土地面積,山坡約佔60%,另有多種地貌。 「以接近1000米高的大帽山為例,山頂很冷,山下和暖,令一座山已擁有不同且豐富的植被,吸引多種飛蛾棲息。」他又謂,香港擁有超過3300種植物,英國比香港大許多倍,也只有4000種,可見香港平均每平方公里的植物密度都比英國高許多,適合小動物、昆蟲出沒。

飛蛾撲火 只因短暫「失明」

關於飛蛾,我們所知不多,但最為人所熟悉的就是「飛蛾撲火」。為何飛蛾如此戀棧燈火?坊間主流解釋是飛蛾依靠月亮導航,所以誤當城市燈光為明月。Roger糾正:「其中一個較可信的假設是馬赫帶理論(Mach Band Theory),就是飛蛾視光源與黑暗之間那段空間(Mach Band)最為安全。牠們並非真的在光之內,只是靠近光源飛,例如:月亮、街燈、住宅燈。」至於為何飛蛾有時會停留在光源上,動也不動,他解釋原來牠們是被「困」了。飛蛾的眼睛擁有眼耀(eyeshine)功能,能提高飛蛾在低光源環境下的視覺靈敏度,有助牠們依靠黑夜中的微弱反光視物。環境愈黑,眼耀功能愈靈敏,原理就如人類的瞳孔在黑夜中會擴大一樣。當飛蛾在漆黑環境中突然遇上光源,敏感度高的眼睛因反應不及,導致飛蛾處於短暫「失明」狀態,飛蛾會停留在光源上直至眼睛適應環境,某些飛蛾品種需耗上接近半小時才能恢復視力,所以飛蛾並非真的喜歡光,只是被強光打擾了。

文:歐慧兒

統籌:陳詠詩

編輯:梁小玲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生態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