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意雕刻 鑑賞與墨拓

文章日期:2017年05月06日

【明報專訊】薄意,是因應壽山石材料小、石皮薄、多色相間等特性而產生的一種雕刻方法。有別於僅以凹線刻成的圖案,薄意作品集浮雕的壓縮立體感、工筆畫的多變輪廓線為一體,經精雕細磨而成。

配圖林清卿所作的薄意《觀瀑》上半部,密集刀線刻劃出湍急的水流蜿蜒曲折地穿過樓閣,繞過巨巖,在大樹旁飛瀑而下;下半部淺刀疏線之中,水勢轉緩,漸至微波粼粼,河邊平地上,觀瀑者悠然自得。方寸之地,僅一毫米厚度,刀法變化多端,場景動靜皆宜,空間層次分明,意境深邃幽遠,充分展示出薄意的表現力和魅力。

方寸之地 刀法變化多端

目前市場售賣的薄意壽山石雕數量繁多,品質良莠不齊,收藏者需具有辨認劣工的能力,進而學會鑑別不同的雕刻風格,才能賞識最上乘薄意石雕的造詣。

薄意雕刻的各道工序都體現出雕刻者的技藝高低:

一、勒線(刻圖像的外輪廓線)

不同雕刻者的勒線深度、雕刻面與石面的傾斜度有所不同。勒線不流暢或時深時淺、雕刻面與石面構成的角度有大有小者,屬刀工不濟。

二、剔地(削刮輪廓線外邊的石料,讓圖像隆起)

底地不平為技藝未成熟。底地與勒線交接的轉角處可看出雕刻者的用刀習慣和控刀能力,轉角處有尖刀痕,打磨後留下白線,刻者若以深色「作舊」蓋之, 或以油遮之,則屬劣工。

配圖王雷庭的薄意作品《燕杏迎春》中平面多,作者以景物重疊製造空間感,每一個底面都剔得非常平滑,每一個轉角處都刮得乾淨利落,形成了強烈的個人風格。

三、雕飾(在隆起的圖像內作細緻刻劃)

雕刻者運刀方式、造型能力的差異,構成了不同的雕飾效果和風格。

配圖劉愛珠的薄意作品《師問》中,人物身體保留大的平面,顯得厚實;平面邊緣刮淺凹弧槽,留出輪廓線,令身體具浮雕式體積感,同時面與線互相襯托,使人物形象更突出。這是一種成功的薄意人物雕刻風格。

四、磨光(將石面磨至平滑光亮)

磨光對薄意品質影響很大。刻得不好沒法磨,或者刻得好磨得不好,都成全不了好作品。薄意通常由專人打磨,磨光後的損耗情况和光滑程度,往往成了雕刻者的作品特徵之一。

薄意的畫面效果是雕刻者造型設計能力的反映:

一、構圖方面:

薄意設計須兼顧石形、石色、石紋,同時還可以運用中國畫的對比、均衡、留白等手法增加作品的美感。

配圖林壽煁的薄意作品《香山九老》,構圖飽滿,山、石、水中密的凹凸線旁總有寬疏之面,或作山體轉折,或作水光瀲灩,或作道路坦平,或作天空浩茫,疏密有致,引人入勝。作者運刀如筆,作品頗富畫韻。

二、線與面的處理:

薄意雕件上曲直、粗細、方圓的線條與平、弧、尖的凹凸面綜合運用,劣者亂象橫生,優者輪廓清晰生動,塊面轉折自然,空間層次豐富。

配圖林文舉《清明上河圖》薄意墨拓中,作者把一幅巨畫濃縮於近十四厘米高的印章上,點、線、面配合有序,景物繁而不雜,人物多而不亂。作品以淺浮雕式的立體表現畫,以畫的線條融入薄意中,手法純熟。

三、意境:

有藝術修養的雕刻師採用虛實結合、情景交融的手法,可以簡勝繁,把觀賞者引向深遠的意境之中。

配圖林清卿的《春江水暖鴨先知》薄意墨拓中,低空的雲、下垂的柳枝連接河岸與巖石,巢穴般圍繞着鴨子,和煦的太陽照耀着小河,沐浴着溫暖的鴨子彷彿在歡呼:春來了!作品融詩情、畫意、刀工為一體,耐人回味。

九十年代後作品省工多裂

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的薄意常有以下特點:

一、省工。因市場上的炒賣者重石輕藝,許多薄意印章僅刻一個面,其餘空着;又不少印章幾個面的薄意圖像不連貫;或薄意密處的線條間距變大、圖像大同小異,皆為了節省工時。

二、多裂。壽山改用爆炸法開採石料後,開裂的石料大大增加,以油泡石遮裂紋,或以寥寥幾刀在裂口處製造高低差,敷衍了事成為常態。

配圖林清卿薄意《觀瀑》的墨拓中,有一排別致的近似方形的山石,其創意來自石上出現的橫豎裂紋。這難得的造型和刀法,化腐朽為神奇,是那些簡單遮醜的雕工所望塵莫及的。

墨拓客觀展示薄意雕功

為了利於欣賞薄意的整體畫面,用墨色將凹凸圖像拓印於紙上的工藝稱為墨拓。

墨拓的主要工具材料:

一、膠水:用白芨粉(中藥白芨磨成的粉末)調溫水,取其黏力適中,既可黏牢又易揭起。清水中加少許普通膠水或白乳膠代替白芨水亦可。

二、拓紙:用連史紙、薄宣紙或其他具薄、韌、吸墨特性的紙。

三、拷貝紙:起保護作用,避免拓紙在刷打時破損。可用保鮮紙代替。

四、棕刷:以棕絲綑紮而成的圓柱形刷子。動物毛製成的鬃刷亦可用。

五、拓包:以脫脂棉花整理成拓包雛型(中間可包硬幣或硬物做成特定形狀);用保鮮紙包住棉花,底面平滑,上面紮緊留有手抓柄;然後在底面包一塊絨布(用以吸墨,絨毛向下); 最後外面包上一層絹(畫絹畫用,未經膠礬處理),上端紮緊即可。

六、墨:用墨條即時研磨成墨汁,或用書畫墨汁、油性墨。

墨拓步驟:

一、清潔石面:將薄意雕件清理乾淨,用軟紙巾把石面上的油抹乾。

二、塗膠水:把雕件平放桌上,用乾淨的毛筆蘸膠水均勻塗滿向上的石面。

三、鋪紙:將裁好的拓紙平覆在向上的石面上,讓膠水浸透拓紙。若遇不規則石形,拓紙多餘部分應盡可能折於無圖像位置。在拓紙上覆宣紙按壓,吸去多餘的水。

四、鋪拷貝紙:在拓紙上覆一張拷貝紙或保鮮紙。

五、拍打:持刷,用棕絲或鬃毛垂直在保護紙上由輕到重拍打(雕件宜托在手上),拷貝紙經拍打後,被膠水浸濕,變得易破損,要移動位置,換乾拷貝紙再拍打。完成一面拍打後再轉下一個面,重複以上二至五工序,直至所有面的凹凸都在拓紙上呈現。

六、上墨:拓紙乾後,用拓包底面蘸少許墨,在廢紙上拍打,令墨色淡而均勻,然後用淡墨拓包輕輕地在拓紙上拍打,重複數遍,直至圖像完全拓出,墨色夠深為止。

七、揭拓紙:拓紙乾後就可揭起。揭時如有局部黏連,可在紙上呵氣,或把黏住拓紙的雕件放在裝有開水的杯子上方接觸水蒸氣,便能順利揭起。

八、裱褙或過膠:墨拓片經裱褙或過膠,變得平而厚,便於觀賞和收藏。

墨拓過程中可發揮創意:同一件薄意作品,選擇不同位置作為墨拓片的邊界,構圖大不一樣;除了底面和圖像都拓成黑色,也可以只拓出圖像,底面留白;還可以全幅或局部使用不同深淺的墨色。

配圖張訓平作《聽蟾》薄意是筆者為同一件薄意作品所做的兩件墨拓,深淺不同是否帶來不同的觀感?

墨拓可不受石料貴賤影響,客觀地檢視薄意的設計和雕刻水準。技藝上乘的薄意作品歷時百年仍為人珍愛,林清卿的薄意就是例證。

色艷質潤的壽山石是雕刻薄意的理想用材,形美藝精的薄意作品為壽山石增添了審美情趣,薄意有強大的生命力和廣闊的發展空間,期待有更多具當今時代特徵的薄意精品面世!

(作者是澳門東亞大學工商管理學士。一九八○年畢業於福建省工藝美術學校雕塑專業,其後任職於福建省工藝美術實驗廠和福建省工藝美術公司,一九八五年定居香港)

特約主編﹕潘耀明

責任編輯﹕張志豪

編輯﹕王翠麗

文﹕王美彬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