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識導賞﹕神秘鈔票 改寫香港銀行史

文章日期:2016年10月09日

【明報專訊】現在我們去旅遊,去銀行就能換外幣;土豪要一擲千金,在支票上多寫幾個零就是,方便得很。

時間回到二百年前,若你生於清朝,住在還沒有銀行的香港,要外遊的話,到哪裏換外幣?

若要做大買賣,難不成要一箱箱銀子搬來搬去?

歷史學家大都認為,香港要到一八四五年(道光二十五年)東藩匯理銀行開業,才有第一間銀行,直到一張一八一九年(嘉慶二十四年)的神秘鈔票現世,才有人質疑這說法。

三大線索鑑定神秘鈔票

這款鈔票全球僅得三張,其中只有一張是完整的,遠至大英博物館亞非館館長,近至內地貨幣學專家,都無人知其詳情。

香港博物館專家顧問、香港大學歷史系博士林準祥花了兩年抽絲剝繭,追查鈔票的來歷,發現這張印了中、英雙語的鈔票背後,原來是二百年前香港成為國際金融中心,一段不為人知的歷史。究竟這張鈔票有何特別?

這張神秘的鈔票首次曝光,是出現在已故香港錢幣研究會會長毛景安所著的《中國紙幣歷史》(History of Chinese Paper Currency)第二冊中。此書於七十年代出版,當年毛景安也不知其來頭,只在書中說,估計這張鈔票是來自錢店(money shop)的。

追查下,林博士發現另外兩張同樣版本的鈔票,三張鈔票分別來自加拿大、台灣及香港的資深收藏家,惟僅得一張已簽發,「你看鈔票的編號,數量不少,有三千二百八十張」,可惜現時只剩一張完整版本傳世,碩果僅存。他曾找大英博物館的錢幣專家Joe Cribb請教,對方確認鈔票是真的,惟不知詳情。

鈔票無法取樣化驗,要靠鑑定工夫,林博士說,看鈔票要看四件事:紙張及水印、印刷廠及雕版、銅版設計及印刷方法、文字。

紙張及水印

鈔票的水印,是以早期的印鈔方式所造,以銅線勾勒出線條,再灌入紙漿形成凹凸的印痕,這張鈔票就打上廣東銀行(Canton Bank)的水印。「中國無水印發明,嘉慶後的鈔票也沒有水印,而且票上沒寫中國錢莊名字,而是英文的Canton Bank,證明這不是中國本土產品。」此外,鈔票上寫的日期是一八一九年,惟直到一八二三年,清代才有匯兌銀票的票號,因此,林博士推斷鈔票並非出自本地人之手。

印刷廠及雕版、銅版設計及印刷方法

林博士發現,鈔票應是以當年的文具紙所印,中間有極小的英文字寫着「E. Thorowgood & Co. London」,他翻查英國的檔案資料,相信是當年的英皇室文具供應商Edward Thorowgood & Co. London,「這間公司亦承接私人印鈔,我再比較英倫銀行的鈔票,『We promise to pay the Bearer on Demand the sum of 』的字眼跟英國的鈔票差不多,因此推論這張也是鈔票。」林博士將之與清代鈔票比較,發現其印刷仔細,應是以銅版雕成,而非其他嘉慶年間的鈔票,以木板所印,進一步推斷是英資。

文字

鈔票中英對照,分別根據中英文的語言習慣排印,中文直書,英文橫書,中文有清朝嘉慶的年號,於一八一九年五月三十日以英文簽發,支付一千元(dollars)。「dollar應指西班牙銀元(當時流通的國際貨幣,有如今天的美金),等於現在港幣二十至三十萬,並不是小數目,應是貿易買賣之用。」此外,鈔票寫有Entd…Jxxxx Credit,應是Entered Just (Jointed) Credit,已收訖銀元之意。

巴斯人與香港銀行史

至於Canton Bank的水印,林博士找遍中英文資料,也沒有廣東銀行的記載,最後「破案」的關鍵線索,就剩鈔票上的簽名:Ready Money & Co.。「我估計是外資,因是英文,不是美國就是英國商人,但當時美國商人尚未冒起,應是英國資金。我翻查了英國的人名、公司名,最後發現,鈔票由Ready Money 家族公司簽發。」

瑞迪滿力(Ready Money)家族是英屬印度的巴斯人(Parsi),巴斯人原是波斯遷移至印度的少數民族,信奉拜火教(祅教)。這張鈔票是首張在中國使用的外資鈔票,不僅將香港的銀行發展史再推前數十年,更揭開了一段鮮為人知的巴斯人在港歷史。

「巴斯人在鴉片戰爭後好低調,但他們對香港的影響力不少。」早於十八世紀,香港開埠前,巴斯人已活躍於香港。開埠早期,近四分之一的進出口經濟活動均由巴斯人包辦,近代在港的著名巴斯人有麼地、律敦治及羅旭龢,而天星小輪、電車公司最早期的股東,也有巴斯人。中環擺花街、結志街是巴斯人的聚居之處,政府更特意於聖士提反灣劃地,作為祅教墳場。

巴斯人的救急錢

清末,政府曾禁止東印度公司在華售賣鴉片,後者遂找巴斯商人作為買賣中介,巴斯人甚至曾參與走私鴉片。此外,東印度公司亦有不少其他生意由巴斯人充當馬前卒。鴉片為英國帶來巨額收入,高峰時期,廣州一年有千多萬銀元進出,東印度公司以匯票買賣銀元,巴斯人亦因此成為蒐羅銀元的大買家,他們甚至可操控銀元買賣的息口。鴉片戰爭後,巴斯商人更是中國首批銀行的主要股東。

在華巴斯人中,又以瑞迪滿力家族的名聲最盛。瑞迪滿力家族早於十八世紀已來華,是第一代來中國營商的巴斯人。他們以Ready Money為名,源於英國對外開戰時,他們將一箱箱銀元送到東印度公司的營地,解東印度公司燃眉之急,故被稱為Ready Money,意即救急錢,其後以此為家族名字自居。

翻查資料,一八一九年,其中一名家族成員由孟買到廣州,於外國人聚居的夷館開設辦事處。林博士認為,當年的「廣東銀行」鈔票正是由此發行,「相信是當時廣州銀元短缺,不足以應付貿易,他們才自組公司發行鈔票」,由鈔票編號推論,鈔票發行量不少,而且寫上「已收訖」,相信最少於廣州流通,有一定認受性。除因瑞迪滿力家族當時已有雄厚資本,支撐鈔票信用的資金,部分也來自以現金交易的鴉片買賣。

十九世紀的香港已是金融中心?

這張鈔票發行之時,亦是銀元交易的金融中心由廣州漸潮轉移至香港之始。

翻開歷史資料,最初來港開業的銀行都只是分行及代理行,總部都不在香港,而是廣州或上海。惟一八五○年代,廣東先有天地會發起「紅巾之亂」,後有廣州夷館縱火事件,多間外商及銀行的辦公室都付之一炬,損失慘重,所有西方銀行才將總部搬來香港。

而巴斯人也隨着轉移至香港,開埠初期的英印資本銀行,不少股東都是巴斯人,包括香港首間銀行東藩匯理銀行、今孖素銀行、有利銀行和現仍營業的渣打銀行。

小小的一張鈔票,背後是香港成為金融中心前,在華巴斯人一段不為人知的歷史。

文﹕黃熙麗

圖﹕黃熙麗、受訪者提供

編輯﹕王翠麗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星期日WorkSh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