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蜜假象 挑撥離間 群體壓力 邪教3步哄騙洗腦

文章日期:2023年03月27日

【明報專訊】紀錄片《以神之名:信仰的背叛》揭露韓國多個新興宗教惡行,引來不少迴響。其中基督教福音宣教會(亦稱攝理教)教主鄭明析,被指控性侵女信徒,受害人數眾多。不少人觀看紀錄片後對受害者遭遇感到同情,同時亦有聲音認為明明是妖言惑眾,為何仍有人「落疊」?

邪教「洗腦」手段針對人性弱點,令人深陷局中而不自知,不論受害者學歷高與低,都可能會一步一步有系統地墮進圈套。

第一步:甜蜜假象迷惑

雖說騙徒手法層出不窮,但有系統地「洗腦」的邪教或團體,採用手法基本上相似。臨牀心理學家張傳義表示,他們先以一些假象或虛假承諾迷惑信徒,例如宗教神蹟、能得到救贖、找到人生意義、脫離痛苦等,當人正受到打擊時,最容易被乘虛而入。

臨牀心理學家梁重皿亦指出,心理狀態尤其脆弱的人會較易上當,例如自信心較低、社交網絡不太健康、本身缺乏社交認同,以及覺得生命缺乏方向、無法掌控的人,「即使是學歷高或專業人士都有可能墮入圈套,如果這些教派剛好滿足他們心理需要,就有可能加入」。

紀錄片中講述,香港受害者葉萱(Maple Yip)當時正受到家庭問題及校園欺凌困擾,感到人生無望,因此被攝理教甜蜜假象迷惑。她加入教會後很快得到認同,成為表演者、主播、牧師,擁有較高地位。張傳義指這些教派通常會將真實與謊言混在一起,從而令人「落疊」,過程中,信徒不能完全分清楚真假,而當中的謊言,正是為了滿足團體高層的個人利益或私慾。在信徒存有戒心的初期,教派所說的道理通常是真話,看起來很正常,「當你慢慢進入群體,發現他們對你很好,防備心慢慢降低,他們才會露出狐狸尾巴,但這個時候你已經習慣了,就不會覺得有問題」。

第二步:分化+孤立 失社交支援

緊接進入「洗腦」第二階段︰分化和孤立,收窄信徒的社交圈子。紀錄片中朴順子創立「五大洋」教派及公司,安排信徒工作,壓榨他們的勞力,又哄騙新員工做信徒,並將員工與其家人的住處集中在公司附近,限制外出,從而更好控制他們;而攝理教教主鄭明析亦不允許信徒與外部人士交往。張傳義指邪教擅長挑撥離間,讓信徒只與「自己人」接觸,藉此孤立信徒,「令信徒覺得與身邊人不合,不明白自己的想法,從而收窄他們的社交圈子,導致沒有人能提醒他們事情的異常」。

梁重皿指出,信徒之間形成內團體(ingroup),排斥與自己價值觀不同的人(外團體),久而久之內團體變得愈來愈封閉,形成同溫層。「有研究發現,在一些相對封閉的團體內,會產生團體極化(group polarization)現象,一群封閉團體內的成員所做的決定,往往比起一個人做的決定極端很多。」所以為何有些外人看來奇怪,甚至極端的行為,內團體的成員卻不察覺有問題。

第三步:得寸進尺+群體壓力

這些團體會運用心理學中的「登門檻效應」(foot in the door technique,又名得寸進尺法),讓信徒配合過分的要求。張傳義解釋,通常由小要求開始,讓人輕易答應,之後逐步提出愈來愈過分的要求。如初入教時在特定時間禱告、參與義務工作等,之後開始要求奉獻財產、限制與異性往來等不合理的教條,「當前面的要求都已經照做後,你並不會覺得那些相對過分的要求是異常,容易答應」。

而且從眾心態下,被孤立的信徒更容易受操控。張傳義表示,「內團體中製造群體壓力,令你更加覺得『應該要這樣做』,如果不做,一切會前功盡棄,所有付出會沒有收穫,甚至發現若不繼續跟隨下去,連僅有的朋友、社交連繫都會失去」;另外還會製造時間壓力,要信徒在短時間內做決定,沒法深思熟慮,更不能與他人傾談,進入自我說服的過程。故不論在自願、半自願或非自願的情况下,信徒都會繼續跟隨下去。

認知失調 令信徒扭曲價值觀

邪教教條悖理違情,有些人在加入初期,可能會質疑一些教條與以往認知的價值觀不同,產生認知失調。梁重皿解釋,「認知失調是指,人如果出現兩種對立的信念,心理上會覺得不舒服,為了解決這股不舒服感覺,就會找方法改變其中一邊,達到心理上的一致」。如何調適?就要視乎哪一邊吸引力更大,「如果教派滿足到他的需要,內團體吸引力很強,就會將他吸過去。相反如果外面社交支援很好,很多人疼愛他、接納他,內團體吸引力就沒那麼大;但如果是這樣,當事人亦未必會加入這些教派」。

紀錄片中,葉萱提到初次被教主性侵時十分震驚,認為他的言行完全違背過往所學的教義,出現認知失調;但因為「相信他是彌賽亞(希伯來語「受上帝任命的人」)」,加上身邊的信徒姐姐「恭喜她」、「羨慕她」,即使她覺得很害怕、惡心,仍沒有向外揭發教主所作所為,反而不斷祈禱,希望自己「愛上教主」;甚至從受害者變成加害者,目擊另一信徒遭性侵後,還安慰對方說:「 不要緊,沒問題。」

當教徒可以從教派內得到他們想要的東西,例如:認同、地位、信任,就容易愈踩愈深,即使察覺教派有問題,要「扚起心肝」離開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梁重皿表示,「信徒對教派投放很多期望、信任、金錢、時間等,要承認自己相信的一切都是假的,還因為這個教派而與身邊人斷絕來往,甚至做很多違背良心的事,對他們而言(離開)其實很困難」。

脫離教派後,他們可能落下大大小小的心理創傷,因為經歷重大的信任危機後,他們可能較難相信他人,日後與人建立深入關係可能會有戒心;「一些很需要被接納,或者自尊心較低的人,經歷這件事後,可能更急切想投入新的社交關係,那股不安感令他們需索很多,而導致(新的)關係不穩定。」如果加入或脫離這些教派後,出現情緒、心理困擾,她建議尋求精神科醫生或臨牀心理學家的協助。

文:陳真紀、張淑媚

編輯:梁小玲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health.mingpa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健康]

相關字詞﹕認知失調 從眾行為 社交認同 團體極化 登門檻效應 心理學 洗腦 攝理教 邪教 每日明報-副刊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