澤星寄語:Camille Herron的啟示

文章日期:2023年03月20日

【明報專訊】社會逐漸恢復正常,喜見各項體育競賽如馬拉松、毅行者等也陸續復辦。長跑是講究體能與意志的運動,要循序漸進的訓練,才有機會突破體能的極限,順利完成賽事。說到這裏,又想起早前看到一則相當有趣的新聞,頗值得大家深思。

美國一名長跑好手Camille Herron,去年2月參加一項100英里(約161公里)超級長跑比賽,以12小時41分11秒獲得冠軍,並打破了自己自2017年起保持的世界紀錄。可是去年底,美國田徑協會撤銷Herron的新紀錄,原因是他們兩次重新量度賽道,發現其長度不足100英里。Herron當然失望,認為自己確實跑足100英里,遂要求協會聯同主辦機構再次量度,並聲言不會放棄,同時亦繼續為其他賽事加緊鍛煉。

眾所周知,馬拉松的標準距離是42.195公里,比港大醫學院與香港國際機場的距離還要遠,需要刻苦的訓練才順利跑完。毅行者全長100公里,比賽期間披星戴月,艱苦可想而知。而超級長跑竟長逾160公里,需要何等驚人的體能和頑強的意志才可完成?在漫長的比賽過程中,運動員如何克服體能上的限制、抖擻精神完成賽事?箇中訣竅,都值得我們借鏡,因為在臨牀治療和科學研究上,往往遇到各種障礙和問題,需要無比的耐心與毅力,抽絲剝繭,才會豁然開朗,有所發現。

秉持信念 積極面對挫折

事實上,古今多少偉大的醫生和科學家,都是憑着鐵杵磨針的毅力,勇於克服一次又一次的挫折,才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例如在預防、診斷及治療疾病方面貢獻良多的「人體基因組計劃」,研究時間長達13年,於醫學上的應用才剛剛開始;針對癌症的免疫治療研究,早在1891年已萌芽,至今仍在繼續。這分堅毅從何而來?我想歸根究柢,還是一顆「濟世匡民」的心。這是從醫的根本。醫學既可幫助病人恢復健康,本身就是一門極不容易掌握的學問;加上科技日新月異,每天都有嶄新的發現,需要醫者不斷進修,方可令病人得益。辛勤工作的動力、面對困難的勇氣,往往源於一顆關懷病人、為他們服務的心。只要這分初心不變,再艱難的挑戰,我們總能一一跨越。

另外,Herron的新聞也令我思考面對得失時的應有態度。Herron堅持調查真相、討回公道是可以理解,但世間不如意事十常八九,往往超出自己預期或能力以外。倘若自己問心無愧,有時也要調整心情,放下眼前,積極面對未來。反正自己在過程中的體驗與啟迪,才是無可褫奪的得着。正如Herron本人,儘管爭議尚未解決,卻沒有因此坐困愁城,而是積極籌備今年2月中舉行的另一場100英里長跑,結果同樣打破2017年的個人紀錄,以12小時52分50秒完成。

希望Herron的故事,能給大家一點鼓勵和啟發。遇上挫折不要緊,最重要的是秉持信念,積極面對。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文:劉澤星(港大醫學院院長)

[健康]

相關字詞﹕免疫治療 基因組 港大醫學院 劉澤星 澤星寄語 每日明報-副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