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做瑜伽 山頂耍太極 VR運動擊退痛症

文章日期:2023年01月30日

【明報專訊】有沒有想過,不必舟車勞頓又不受天氣影響,隨時在沙灘上、湖泊邊做運動,甚至一班人齊齊落海底做瑜伽、上高山耍太極?虛擬實境(Virtual Reality,簡稱VR)技術就做得到!

VR不是電玩專利,近年也應用在醫療範疇。香港中文大學賽馬會痛「正」能量計劃正在研究運用虛擬技術,帶痛症患者「上山下海」,全方位擊退痛楚、紓緩情緒。

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每5個成年人就有1人患慢性痛症。慢性痛症難纏,令人身心不得安寧!除了藥物和物理治療,還有其他方法止痛嗎?

降低因痛症引起運動恐懼

「很多時處理慢性痛症,只是針對生理上痛楚。」中大醫學院賽馬會公共衛生及基層醫療學院副教授(家庭醫學)、賽馬會痛「正」能量計劃總監薛詠珊舉例說,例如吃止痛藥、做物理治療;但痛症與患者生理、心理和社交狀况都互為影響,令處理痛症變得複雜。

根據挪威研究顯示,慢性疼痛患者使用非處方止痛藥的分量,比沒有慢性疼痛人士多1倍,當中3%至5%同時使用處方止痛藥。患者如長期同時服用其他藥物,會影響止痛藥效果。因此,現時醫學界主張多方位治療,VR輔助是其中之一,「讓人覺得運動更加有趣,並改善患者的情緒、社交問題」。

走進賽馬會痛「正」能量計劃的VR體驗館,團隊以投影機打造出270°虛擬實境,配合音樂和聲效,讓人如置身現場。「今天我們來到沙灘做瑜伽」,瑜伽導師帶領痛症患者在海浪聲下做瑜伽。「VR瑜伽的氣氛令人投入,感到寧靜,做完很舒服,對膝及背部痛有幫助。」參加者黃女士說。另一參加者馮女士表示,「有VR的瑜伽班令人專注,整個人很放鬆,例如海灘有浪濤聲,令人投入其中,幫助我紓緩腰痛」。

VR遊戲早已為人熟悉,相關技術亦已應用於醫療領域,如社交焦慮、認知障礙和中風復康治療等。「近10年在醫學上運用VR的研究愈來愈多。」薛詠珊表示,在痛症治療應用上,早期主要針對急性痛症,例如燒傷傷者在洗傷口時戴上VR眼鏡,以分散注意力和減輕痛楚。近年多份醫學文獻指,VR可減輕慢性痛症徵狀,「本學院調查了包括1051名成人的系統綜述及薈萃分析,發現VR運動比傳統運動更有機會減低腰背及頸項痛楚,同時降低因痛症引起的運動恐懼」。

洞穴式VR 免數碼動暈症

VR技術主要分兩類,一類是頭戴式,透過眼鏡令虛擬景象完全覆蓋視野,營造高度沉浸感;另一類是洞穴式(Computer Automatic Virtual Environment,CAVE),將虛擬影像投射在包圍空間的熒幕上,沉浸感較弱,但容許使用者與別人交流。薛詠珊表示,起初團隊構思把手機放在VR眼鏡內,連接感應器做運動,但發現感應器昂貴,不是人人負擔得起。另外,很多人不喜歡戴着VR眼鏡做運動,「尤其較年長病人,部分人戴了VR眼鏡看不到外面景物會感到害怕,又有人出現cybersickness(數碼動暈症),有頭痛、頭暈、想吐等徵狀」。及後發現洞穴式VR同樣可創造沉浸式環境,而且使用者接受程度較高。

太極瑜伽練肌力 輕音樂放鬆

團隊在去年推動先導研究,以VR技術輔助太極和瑜伽訓練。薛詠珊指兩項運動都是全身肌力訓練,「肌力不平衡很容易導致痛症,訓練肌力令關節保持在合適位置,減低勞損、磨蝕和發力時受傷的風險」,亦對紓緩慢性痛症有幫助;加上太極和瑜伽都很着重放鬆,配合VR的大自然場景,放鬆效果更明顯。

太極是很適合長者的運動,但公園人流多易分心,加上痛症或經濟因素,可能限制他們外遊的機會,「我們就用VR『帶』他們去雪景、湖邊、石灘等平常未必去到的地方耍太極」,讓他們感到好像去了旅行,又有同伴交流,有助建立社交關係。

賽馬會痛「正」能量計劃註冊護士兼瑜伽導師莫家愉表示,帶領VR瑜伽班時,會引導參加者投入虛擬環境,例如跟他們說「今天我們來到沙灘做瑜伽……望向身邊的沙和海,或上方天空,感受大自然」,再配以輕音樂或自然聲效,如海浪、鳥鳴、流水聲音,「瑜伽本身已是一個令人放鬆的運動,配合VR就更容易放鬆」。

薛詠珊指在先導研究中,瑜伽和太極練習各招募了32人參加,「人數不多,但已看見趨勢,參加者在痛症嚴重程度和情緒,尤其是焦慮,都有改善」。

■臨牀研究招募慢性痛症患者

中大招募慢性痛症患者,參加下一階段臨牀研究「虛擬現實輔助瑜伽/太極練習對慢性肌骼疼痛的療效臨牀研究計劃」,確定VR輔助運動在臨牀上的價值,費用全免。

招募對象:

·年滿18歲

·出現肌骼疼痛最少3個月

·基本運動水平

·能閱讀及聆聽中文

報名:bit.ly/3W4euPt

文:李欣敏

編輯:梁小玲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health.mingpa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相關字詞﹕瑜伽 太極 中大醫學院 賽馬會痛「正」能量計劃 虛擬實境 痛症治療 痛症 每日明報-健康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