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山高處跳下生意外 「大拗」斷距骨 可致缺血性壞死

文章日期:2022年05月30日

【明報專訊】疫情期間,行山成為熱門的運動,就連一眾平日較少運動的朋友也參與。

行山傷患,除了常見足踝關節扭傷(ankle sprain),部分人因為經驗不足,還會出現「大拗」,導致距骨骨折。距骨骨折併發症機率相當高,距骨缺血性壞死有31%,創傷後退化性關節炎更高達50%。

Judy不常做運動,疫情期間跟朋友一起行山,享受郊遊樂趣。但最近一次行山活動,她從小山坡跳下,「大拗」了一下,右腳馬上劇痛和腫脹,嚴重至不能走動,馬上送院治療。經診斷後,確定為嚴重的距骨骨折。

下肢關節重要樞紐

大家應該對距骨(talus)這個名字相對陌生,神秘的距骨位於足踝深處,是下肢關節中重要的樞紐。分別向上和脛骨(tibia)、腓骨(fibula)連結形成踝關節(ankle joint);向下和跟骨(calcaneus)連結形成距跟關節(subtalar joint);向前和足舟骨(navicular)連結形成距舟關節(talonavicular joint)。它們都是下肢重要關節,需承受全身重量並維持下肢的穩定,同時兼顧靈活的跑跳功能。

踝關節:由距骨、脛骨和腓骨組成。當我們走動時,距骨會在脛骨和腓骨所形成的關節面中上下滑動,踝關節屬於樞紐關節,讓足部可以靈活地做出上屈(dorsiflexion),下伸(plantar flexion)的動作。

距跟關節:由距骨和跟骨所組成,它可以做出內外旋(inversion/eversion)的動作,這種微調可以讓人更穩定地在不平的地面走動。

距舟關節:是連結中後足的重要橋樑, 配合強壯的韌帶組織,為足部提供穩定作用,同時也是構成足弓內側的重要部分。它的運動幅度雖然細小,但就像鎖鑰一樣,和跟骰關節(calcaneocuboid joint)一起控制中足的柔軟度。

距骨為齒輪 帶動精準走路模式

足部關節的運動非常複雜,它們以距骨為中心齒輪,一環扣一環,相互影響,形成複雜而精準的運動模式。這種運動模式讓我們走路更有效率。走路時,腳部和地面接觸可以分為3階段:腳跟滾動(heel rocker)指當腳跟接觸地面,踝關節處於上屈狀態,距舟關節解鎖,距跟關節外旋,柔軟的足部有助承受額外的衝擊力,也可以讓足部適應凹凸不平的地面。腳踝滾動(ankle rocker)指全腳掌貼平地面。而前足滾動(forefoot rocker)是指起步離開地面時,踝關節處於下伸狀態,距舟關節鎖上,距跟關節內旋,穩定的足部提供了一個牢固槓桿系統,讓肌肉收縮的力量有效地傳到地面,我們可以利用最少能量將身體重心向前推進。

距骨折斷 或致關節移位

距骨結構特別,因為距骨四周和其他骨骼相連,60%面積均為軟骨組織以形成關節面,而血液供應就只能分佈在餘下的面積。距骨本身血液供應已經緊張,萬一發生骨折,令僅有的血液供應也受到影響,便會造成缺血性壞死(osteonecrosis)。所以一旦骨折,完美的復位十分重要,以減少骨折後出現併發症。

距骨骨折屬於高能量創傷,通常是從高處跌下所致。腳跟着地時的反作用力下造成距骨骨折,多發生在距骨頸部。距骨頸部骨折佔全部距骨骨折50%,嚴重還會引致關節移位。距骨骨折以嚴重程度分級(grade1至4),而愈嚴重的骨折,有愈高機率出現缺血性壞死的併發症。

手術復位固定 復元期約半年

大部分距骨骨折都可以透過X光檢查確診,電腦掃描則可以更準確判斷骨折走向,為手術治療做好準備。只有小部分完全沒有移位的距骨骨折,可以利用石膏固定來治療。其餘多需要手術復位和作內固定。如果骨折嚴重至關節移位,更需要做緊急手術盡快將關節復位。即使做了手術固定,也需要利用助行架以非負重方式走動,以助骨折癒合。因為距骨骨折屬於嚴重創傷,復元時間相當漫長,大多數病人需要約半年才可以較正常走動,而且距骨骨折的併發症機率也相當高,距骨缺血性壞死有31%,創傷後退化性關節炎更高達50%。

上文提及的Judy經歷了手術治療,X光檢查顯示距骨骨折已經完全癒合,經過了6個月復康治療,再配合物理治療訓練,現在已可以正常走動,還可以重拾行山的樂趣。

文:楊旭楠(骨科專科醫生)

編輯:王翠麗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health.mingpa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相關字詞﹕行山 骨折 距骨 足踝關節扭傷 拗柴 骨骼偵奇 每日明報-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