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言自得:溝通增進醫患關係

文章日期:2021年11月29日

【明報專訊】最近有兩宗死因裁判庭的新聞,吸引了我的注意。第一宗是年輕女子因心肌炎住院,不幸離世;第二宗是新生兒在真空吸盤引產出生後,因帽狀腱膜下大量出血而夭折。據報章報道,年輕女子個案死因庭一致裁定死者「死於自然」,死者母親在庭外激動落淚,質疑院方「一個大話冚一個大話」;至於嬰兒夭折個案,法庭判死者「死於不幸」,家屬堅持指摘醫生經驗不足,又嘆向院方追討時困難重重,「佢哋係一個政府機構,我哋一個平民,點同佢拗」。兩名死者的家人對醫生和醫院的不滿之情,溢於言表。

我在這裏當然不會評論病者治療過程,以及法庭審訊的是非曲直,只想指出,從患者家屬的發言看來,他們對醫者明顯缺乏信任。

醫患關係惡劣,在內地特別明顯,過去醫護遭病人或病人家屬襲擊以致重傷甚至喪命的事件,時有所聞;近年雖漸有改善,但醫患衝突仍普遍存在。歸根究柢,亦是醫患之間缺乏了一個信字。內地醫生薪金微薄,以往一向依靠紅包和處方藥物的提成來增加收入,「創收逐利」是許多醫院的經營方針。難怪病人會懷疑住院時的檢查、處方,甚至手術是否必要,還是院方創收逐利之道。病人付了醫生紅包,自然要求有好結果,要是療效未如理想,或病人失救,家屬覺得受騙,怒火中燒自行私了以雪心中恨,引發了種種針對醫護的暴行。

盡心盡力 為何不獲信任?

香港醫護人員恪守專業守則,創收逐利和公立醫院更沾不上邊,醫生不會因為處方不必要的檢查、藥物或手術獲得任何利益。可是,仍有不少年輕醫生和護士抱怨:我是盡心盡力為病人,為何他們還不信我?發生了任何與治療有關的不如意事,總是投訴我害了他。

其實,病人是否信任醫護,關鍵在兩者的溝通,這當然亦包括了溝通時的態度。公院出了名的忙碌,病人多,加上人手不足,醫護單是為病人提供必要的臨牀治療,已是忙得不可開交,還要處理大量文書工作;為了滿足培訓要求,更要騰出時間來參加研討會、檢討會、審計會等一大堆會議。若醫院要找外國專家來作認證工作,那準備工夫更會花費醫護人員大量時間心力,犧牲的很自然是和病人相處時間,解釋病情往往流於表面和不夠詳細。有醫生告訴我,他和病人解釋病情只說一遍,哪管病人是否明白,根本沒時間讓病人或家屬問問題。這樣的自說自話,只是「獨白」(monologue),怎算得上溝通,又怎能取得病人的信任,增進醫患關係?

我在醫務委員會工作多年,接觸過許多針對醫生的投訴。有不少個案,若單看投訴信的內容,會給被投訴醫生的不負責行為嚇一跳;但拿病人醫療紀綠一看,卻完全不是那一回事:原來醫生的治療步驟完全正確,所有應該做的事都做了,只是病人不知道或不明白,加上對醫生缺乏信任,誤會是投訴的主要原因。

醫患關係不好,對雙方都非常不利。治療進程亦會因醫患摩擦而受阻,費時失事。有關當局在預算醫護人手需求時,應把和病人溝通的時間計算在內。醫護人員亦要重視和病人溝通,增進醫患關係,醫護工作開心順利,亦省去和病人爭拗的麻煩和時間,病人信任醫護,可以安心接受治療,對病情也有好處。

文:霍泰輝(兒科專科醫生)

相關字詞﹕醫療事故 醫患關係 兒言自得 霍泰輝 每日明報-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