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晚減價+網絡促銷 激發病態購物

文章日期:2021年11月15日

【明報專訊】來到年尾,減價推銷活動一浪接一浪,百貨公司感謝祭開鑼、網絡「雙11」促銷,接着是聖誕節、歲晚大減價,你有沒有「大出血」?

網購愈來愈方便快捷,推銷廣告也無處不在,專家指出,消費模式轉變,令人更容易跌入病態購物(compulsive buying)陷阱!

網購平台愈出愈多,疫情高峰期大家足不出戶,習慣了網購,隨時隨地按幾個鍵就買得心頭好!精神科專科醫生麥永接指,「消費模式改變,一開始就是信用卡,先使未來錢;近年盛行網上購物,加上網絡推廣模式的轉變,都令人容易跌入病態購物的陷阱」。網上消費有幾個特徵,例如推廣模式轉變,你搜尋過一種產品之後,類似產品的廣告就會在網頁或社交平台上不停出現,伴隨一大堆推廣優惠,因此現世代病態購物情况更普遍。臨牀心理學家梁重皿亦指出,有病態購物行為的人很享受尋找購物的相關資訊,而網上出現大量購物資訊會令他們更加沉迷。

無現金交收欠實感 易失預算

「看不見」是網購另一特點。梁重皿表示,有別於現金購物,網上購物過程沒實際交收,當事人沒有真正金錢交易的感覺,容易超出預算,甚至負債。麥永接指,有病態購物行為的人或會對過度購買行為感到後悔或羞愧,而網購「唔使畀人見到」,就正合他們心意。

病態購物是什麼,是不是病?梁重皿表示,病態購物並未納入為精神病學中一個正式、獨立的精神疾病,「有些學者認為似OCD(強迫症),有些則覺得是addiction(成癮行為),暫時未有一致看法」;《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DSM)第4版就曾將「病態購物」歸類為未分類的衝動控制障礙(Impulse Control Disorders Not Otherwise Specified)。麥永接指,雖然將病態購物定性為成癮、強迫症或衝動控制障礙,醫學界目前未有定案,仍須更多研究,但一般都認為病態購物是一個精神問題。

特徵:買不到囉囉攣 掩飾購物

不過,每逢大減價,商場都人頭湧湧,有很多人買完又買,回家又繼續網購,他們都是病態購物嗎?

麥永接指出,愛購物不一定等於病態購物,出現有關病態行為會有一些特徵:一、成癮問題,購物念頭會時常充斥腦海;二、非理性購物現象,除了有需要東西,不需要的都愈買愈多,好像控制不了;三、買不到就會「囉囉攣」;買到了就感覺紓緩,甚至興奮,但之後細想又會後悔,或會找方法掩飾購物行為;四、影響日常生活和人際關係,例如花很多時間、金錢購物,甚至欠卡數,影響與家人關係;最後,明知有問題都會不顧後果去買。

抑鬱焦慮 瘋狂購物減壓

麥永接表示,臨牀經驗中較少人單就病態購物求醫,「病態購物很多時都會與其他精神病相關,包括抑鬱症、焦慮症、強迫症,特別是囤積症;還有躁狂症,情緒高漲時就可能會買很多東西」。他分享一個個案,一名約30歲女士,因焦慮、抑鬱和失眠等問題求診,醫生觀察到這病人在候診的短時間內,也會出去購物,買了一袋二袋甚至有金銀珠寶。細問之下,除了出外購物,她亦會花很多時間網購。雖然她是專業人士,有一定經濟能力,但購物至「碌爆卡」不能即時償還款項。問診中發現,她因工作和照顧孩子的壓力大,引致情緒問題,繼而以購物減壓。

梁重皿表示,「有研究指女性較容易有病態購物,但亦有研究持相反意見,認為只是女性比較意識到這個問題」。麥永接亦指「瘋狂購物會令人聯想到是女士,我相信未必一定,有時男士都可以有這個問題」。他遇過一個中年男士,不停買玩具給孩子,即使孩子不玩也繼續買,因此與家人關係不好,診斷下發現他患有抑鬱症,是工作壓力及人際關係導致情緒問題,覺得購物過程可以暫時放下壓力,而且因為工作忙碌,覺得要買玩具補償孩子。

麥永接表示,「病態購物成因廣泛和因人而異,成長經歷及性格都是高危因素」。如上述個案男士,小時候成長環境比較貧窮,缺乏物質,長大了就想用物質去補償或令自己有安全感。「另外就是一些性格特質,如比較衝動,不顧後果;有些人比較自卑,常與人比較,就可能會買東西、買名牌提升自信。」而生理上都可以有影響,有些神經傳導物質,如血清素,缺乏的話會影響控制能力;而購物後有滿足感,源於「快樂荷爾蒙」多巴胺的分泌,會令人下次又想再買。亦有研究指出,剛離開父母獨立的青年(young adult)特別容易有病態購物行為,梁重皿補充,「20至30歲這個時期開始有信用卡和搬出屋企住,在社會上有較大誘因導致這個情况」。

認知行為治療 改變思想

病態購物很多時只是一個表徵,當事人可能有其他精神或情緒問題,因此治療時會先了解病人在病態購物背後有沒有精神疾病問題,作相關治療;如無其他精神疾病,亦可以作心理和藥物治療,麥永接指,「心理上會用認知行為治療,分析想買的物品對他有什麼意思、當時為什麼失控,了解購物是否減壓方法,改變當事人的思想以至行為」;藥物上,病態購物常常與失去自控能力有關,而大腦中的神經傳導物質,如血清素等,會影響自控能力,因此可以處方選擇性血清素再攝取抑制劑,增加腦部血清素,以改善問題。

買到失控 影響財政家庭快求助

梁重皿指,有人用購物來調節情緒,當出現負面情緒如不開心、孤單,就用購物調節,「因為購物很方便快捷,很快令人開心,讓人成癮的行為都是一種pleasure seeking(追求歡愉)」,但慢慢變成習慣,就會出問題。所以,當事人要處理不開心、孤單等根本問題。

麥永接提醒,若發覺自己或身邊人購物時愈來愈失控,影響到財政或人際關係,需要正視,留意有沒有其他情緒精神問題,盡早求助,接受治療。

文:李欣敏

編輯:梁小玲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health.mingpa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健康]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副刊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