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生帖:辨清陰陽虛實 KO汗證

文章日期:2021年10月16日

【明報專訊】汗證包括自汗、盜汗,是由陰陽失調,腠理不固而致汗液外泄失常的病症,而非外界環境因素的影響。白晝動輒益甚者(即動不動就出很多汗的人)稱為自汗,寐中汗出醒來自止者稱為盜汗。

自汗、盜汗這種病證既可單獨出現,也可作為徵狀伴見其他疾病的過程中;近似西醫學的神經功能紊亂,結核病、風濕熱、甲狀腺功能亢進、低血糖虛脫都可出現自汗、盜汗。

出汗是人體的生理現象,在天氣炎熱、穿衣過厚、喝飲熱湯、情緒激動、勞動奔走等情况下,出汗增加屬正常現象。在感受表邪時,出汗又是驅邪的一種方法。汗為心之液,由精氣所化,不可過泄,若陽氣不足、衛外不固、腠理不密,或陰血虧虛、虛熱內擾,或肝火、濕熱等邪熱內鬱,迫液外泄為汗。

常見病因及轉化

‧肺氣不足,素體薄弱,病後體虛,或患咳喘,耗傷肺氣。肺與皮毛相表裏,肺氣不足,衛表不固,腠理開泄而致自汗

‧營衛不和,由於體內陰陽偏盛、偏衰,或表虛之人微受風邪,以致營衛不和,衛外失司,而致汗出

‧陰虛火旺,煩勞過度,亡血失精,或邪熱耗陰,以致陰精虧虛,虛火內生,陰津被擾,不能自藏而外泄作汗

‧邪熱鬱蒸,由於情志不暢,肝氣鬱結,肝火偏旺,或嗜食辛辣厚味,或素體濕熱偏盛等,以致肝火或濕熱內盛,邪熱鬱蒸,津液外泄而致汗出增多

虛證應益氣養陰 實證當清肝泄熱

汗證還有脫汗、戰汗。脫汗發生在病情危重之時,正氣欲脫,陽不斂陰,以致汗液大泄,表現為大汗淋漓,或汗出如珠,同時伴有聲低息短、精神疲憊、四肢厥冷、脈微欲絕,或散大無力等徵狀。

戰汗發生於急性熱病過程中,證見發熱煩渴,突然全身惡寒戰慄,繼則汗出,熱漸退,多為正氣抗邪,若正勝邪退,乃屬病趨好轉之象。

汗證辨證,着重辨陰陽虛實。汗證屬虛者為多。自汗多氣虛,陽虛不能固攝。盜汗多屬陰虛內熱,迫津外泄。若內肝火、濕熱鬱蒸所致者則屬實證,但臨牀以虛證為多見。治療原則應益氣養陰、固表斂汗。實證當清肝泄熱,化濕和營。由於自汗、盜汗多以腠理不固、津液外泄為共同病變,臨牀加麻黃根、浮小麥、糯稻根、煅牡蠣等固澀收斂之品,以增強止汗作用。

若患者肺衛不固,汗出惡風,稍勞尤甚,易於感冒,體倦乏力,面色少華,舌苔白脈細弱;治療要益氣固表;可用方藥玉屏風散加味,有益氣固表止汗之效。

若患者營衛不固,汗出惡風,周身痠楚時寒時熱,或表現半身局部出汗,舌苔白脈緩;治療要調和營衛,可用方藥桂枝湯加味。

若患者陰虛火旺,夜寐盜汗,五心煩熱或午後潮熱,口渴舌紅苔少,脈細數;治療要滋陰降火,可用方藥當歸六黃湯加減,滋陰瀉火,固表止汗。

●滋陰降火止汗方藥

方藥一:地黃20克、黃芩10克、熟地20克、當歸20克、黃柏6克、黃連3克、煅牡蠣40克、黃芪20克、酸棗仁20克、丹參20克、田七2克、五指毛桃30克、五味子3克、黨參20克、麻黃根20克、浮小麥30克、糯稻根20克

做法:以清水5碗煎至1碗,飯後或睡前服均可。每天1劑,連續用7天

方藥二:高麗參100克、丹參150克、西洋參100克、霍山石斛150克、田七150克、生薏仁300克

做法:共研細末,每天1次,每次以開水兌開服用8克

●湯水食療

材料:百合30克、玉竹20克、淮山30克、石斛20克、太子參20克

做法:加適量瘦肉,清水10碗,煲1.5小時,調味後可飲用。建議早上飲用

文:陳竟華(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中醫臨牀中心及中藥房註冊中醫)

相關字詞﹕健康 脫汗 戰汗 流汗 盜汗 自汗 汗證 中醫 養生帖 每日明報-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