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生有杏:院長醫生周記(162):現代黃龍湯

文章日期:2021年08月30日

【明報專訊】「陳教授,還認得我嗎?」一名年約70多歲男士忽然向我打招呼。當時我正在荷李活道的古玩店外流連,我向他點點頭,說:「你好!真的對不起!我想不起我們在什麼地方見過面。」男士笑着說:「陳教授,5年前你的團隊用糞便救了我的性命,住在10樓隔離病房的那個張xx,記得我嗎?」我想了一會兒便說:「原來是你!當年你不足90磅,見你現今精神奕奕,你的結腸炎再沒有復發了吧?」張先生滿臉笑容說:「感謝你們,我完全康復了!」

大約8年前,張先生染上一種頑固的腸道細菌,名叫難辨梭菌 (Clostridioides difficile)。他有糖尿病,由於經常服用抗生素而導致這惡菌變得活躍,它的毒性令張先生出現嚴重腹瀉,後來更引致併發症偽膜性結腸炎(Pseudomembranous colitis),並多次出入醫院。當年他接受了多種藥物治療也無法清除這惡菌,體重由130磅下降至不足90磅,醫生告訴他的家人這疾病的死亡率高達百分之三十,由於併發症的緣故,只有少數人士可以完全康復。

絕望之際,張先生被轉介至我們的腸胃科團隊。自2013年,我們研究糞便移植(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FMT)的療效,它是以重建腸道菌群來治療難辨梭菌感染。方法是利用內窺鏡把健康人士的糞便灌到患者的腸道。步驟看似簡單,其實需要通過嚴格的篩選和處理才能夠找到合適捐贈者,平均每100個捐贈者只有1個合適,所消耗的人力物力可想而知。

新法抗惡菌 治癒率逾八成

最早利用糞便作藥物的是中國。東晉時期(公元4至5世紀),葛洪著有《肘後備急方》,當中記載用糞便治療嚴重腹瀉,「絞糞汁,飲數合至一二升,謂之黃龍湯,陳久者佳」。明代李時珍於《本草綱目》中記載口服糞水治療嚴重腹瀉、發熱等疾病。

時代進步,現今已不用「口服糞水」以達到效果。花了8年的研究,我們的團隊確認了FMT對於治療難辨梭菌的成效及安全度。最近我們利用「創新香港研發平台」(InnoHK),研發出提升FMT成效的腸道菌群配方,治癒率逾八成,希望為醫管局所有患上這種惡疾的病人提供適切治療。

文:陳家亮

[健康]

相關字詞﹕糞便移植 黃龍湯 難辨梭菌 陳家亮 院長醫生周記 吾生有杏 每日明報-副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