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濤唱別亡友引共鳴 療癒哀痛 正視更勝淡忘

文章日期:2021年08月16日

【明報專訊】歌手姜濤剛推出新歌Dear My Friend,,獻給今年3月離世的好友。MV上載短短幾天,截至上周已衝破250萬收看次數、逾1.2萬留言,不少人說從曲中得到療癒。

面對至親好友離世,大家常說「時間冲淡一切」;然而專家指出,時間未必冲淡一切,要學習正視哀傷,好好道別,再轉化為動力,才能邁步向前。姜濤藉音樂自我療癒,便是一個很好的示範。

姜濤一直想以歌曲悼念故友,看Dear My Friend,的MV,就如跟他一同經歷哀悼過程:朋友被送上救護車,姜濤在機場狂奔大喊,在靈堂向故友讀信落淚,最後回到他倆相識的籃球場。善寧會註冊社工黃嘉然認為,這是一個很好示範,「原來可以真誠正視這種傷痛」。姜濤以擅長的唱歌跳舞去傳情達意,表達和經歷哀傷,跟朋友好好道別,之後轉化為動力,正如歌詞說「能代你更勇敢的向前走」。

新歌推出後,很多人留言分享傷痛經歷。註冊臨牀心理學家吳崇欣樂見很多人從中找到共鳴,認為這首歌聯繫有相近經歷的人,大家藉着分享,互相幫助療癒傷痛。黃嘉然認為,這是一種找到同路人的感覺,「面對死亡好像是單打獨鬥,如此強大情緒不知道跟誰說,也不知如何表達和處理。但如果身邊人有同樣經歷和情緒反應,同行感覺會很強」。大家看到姜濤用正面方法處理哀傷,增添了他們面對哀痛情緒的信心。

逃避哀傷 將來「找兩條數」

面對死亡感到傷心、內疚、憤怒,甚至拒絕接受。有說時間是最好的藥,有朝一日就能放下悲傷;又說要避免觸景傷情;要學習放下重返正常生活。是這樣嗎?

時間冲淡哀傷某程度上是對的,卻不是絕對。吳崇欣認為,若喪親者逃避觸碰哀傷,當某天再一次經歷失去,有可能引發兩股哀傷情緒,「就如找兩條數」,威力可以非常震撼,甚至癱瘓生活。她見過不少病人,尤其是男士,原本生活已經很忙,籌備喪禮時就更忙,保持忙碌某程度上其實是逃避。當喪禮結束,如常上班,以為已經放下,但生活中一些微細事可能會意外地觸動情緒,突然流淚,哀傷如浪般湧來。她強調,哀傷需要時間與空間處理,應為自己預留空間直視哀傷,感受它、表達它,慢慢就有機會離開它:「雖然它會再來,但程度會愈來愈低,你會覺得自己正向前行,不會被這股哀傷壓倒。」

保持與逝者心靈連繫

學習接納哀傷,每個人有自己方式:唱歌、畫畫、編織等都可以。Dear My Friend,的MV中,姜濤寫了封信給故友。賽馬會善寧之家院長陳木光指出,沒有最好、最有效的悼念方法,只要是喪親者有興趣或擅長的事,又能與逝者連繫,都鼓勵嘗試做。吳崇欣表示,不一定每個人都喜歡以言語表達,有些男士會透過運動療傷,如帶着逝者的相片跑步,有如與他一起跑,人人都有屬於自己的哀悼儀式。

帶着逝者美好特質前行

哭泣是其中一種釋放哀傷的行為,卻不是唯一。吳崇欣指,不要用行為判斷喪親者有沒有經歷悲傷。華人社會,大家或會避免在家人面前流淚,以免觸及大家的哀傷,寧願躲起來獨自哭。她認為毋須過分保護對方,大家可以一起哀悼,一起懷念逝者:「在失去的過程中,一家人能夠凝聚多一點,關係變得親密,都可以彼此支援釋放哀傷。」親人離去,不止留下悲傷,也留下甜蜜回憶,這些回憶連同大家互相支援,都可以幫助我們走下去。

陳木光表示,發掘喪親者與逝者有連繫的活動,如種盆栽、踩單車、遠足,重拾昔日樂趣,令往後生活更健康積極。不怕觸景傷情嗎?黃嘉然指,日常與逝者保持一些心靈連繫很重要,「為什麼我們如此想念逝者?定必是因為他們給予我們很多好東西,找出他們的正面特質,然後在生活中延續下去」。他舉例,以往與逝者一起行山,現在行山會不開心,「但諗深一層,逝者喜歡行山的背後原因可能是注重健康、愛護大自然。做一些與逝者有連繫的事,可以提醒我們抱持這些正面特質,繼續走人生路」。姜濤新歌MV中的籃球、機場也象徵着與離世朋友的連繫,而歌詞就提到姜濤會模仿故友的樂觀性格,故友美好特質會成為他的動力。

「放好」哀痛 勿放大或壓抑

悼念過後,我們就可以放低、move on?

「我不會講放低,會講『放好』哀傷。」黃嘉然指,哀傷的影響會隨時間減少,「但想起一個你很愛惜的人,總會有傷感情緒,所以不可能完全放低或消除哀傷」。所以要學懂平衡,不要只顧工作而壓抑哀傷,亦不要把哀傷放大而影響生活;情緒來襲時,要接受和容許自己哀傷,但適當時候要放好它,繼續生活。吳崇欣指出,哀傷不會消失,而大部分人都不想它消失,因為它已與逝者連結一起,亦成為自己的一部分。

黃嘉然強調,「處理哀傷,一定要容許自己經歷哀傷」;姜濤曾於訪問中表示他一直想以歌曲悼念故友,惟最初或因為不想面對而一拖再拖,Dear My Friend,面世反映了姜濤不再逃避,接納了哀傷的情緒。

接納失去 適應新生活

經歷哀傷後,很多人覺得下一步就是回到正常生活。吳崇欣反問:「如果你沒法回到原本生活呢?」試想像,失去了至親,生活已不可能回復到他尚存的時候,那是你失去的一部分,要接納人生失去某一部分;舉例說,一對夫婦結婚10年,丈夫突然離世,太太從此要自己完成丈夫代她處理過的事情,如交水電煤費,「要接納再沒有丈夫在身邊,我都可以繼續生活」。

回到姜濤的例子,好友離世,以後沒有他分擔愁苦,沒有他在背後支持,但如同姜濤在歌詞所說,「最難過總想起我們笑口 能代你更勇敢的向前走」,好友不在的日子,就是帶回憶中的笑聲,勇敢面對每一天。

文:張淑媚、李欣敏

統籌:鄭寶華

編輯:梁小玲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health.mingpa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健康]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副刊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