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運心理戰 跟選手學減壓

文章日期:2021年08月09日

【明報專訊】東京奧運落幕,不少動人場面刻骨銘心。大家為運動員奪獎而興奮,亦為他們失準落敗而傷心。

選手在場外場內,面對一句加油、一帖惡評、責罵與期望,承受四面八方巨大壓力:捲入輿論風波的羽球手伍家朗表現失準;空手道代表劉慕裳因過於亢奮「練到嘔」;上屆奧運4金得主的美國體操選手比拉絲,更因心理原因臨時退出多項賽事。

奪得兩面游泳銀牌的何詩蓓指出,比賽場上,八成是比心理,兩成是比技術和訓練。運動員的心理健康應得到更多關注。參考運動員應對巨大壓力的方法,或許亦有助我們找到減壓良方,戰勝生活中的逆境。

運動員總予人活力滿滿、積極向上的印象,但背後承受的壓力,不足為外人道。由一群精英田徑選手成立的非牟利組織Athletes for Hope,指有35%精英運動員面對心理健康危機,表現包括飲食失調、倦怠、抑鬱、焦慮等。

35%精英運動員陷心理危機

香港游泳代表隊前成員盧綽蘅(Karen),在港隊效力過7年,教練曾看好她出戰奧運,惟在種種壓力下,Karen未圓奧運夢就退役了,現任香港運動心理學會副主席、運動心理學家的她,回想當年隊中很少同齡隊友,「孤獨感很重」; 加上性格緊張,「每每在比賽就失準」。她不懂得處理情緒,有時會「收收埋埋」不跟教練說,即使說了,教練也只說「不用怕,不要緊張,給自己多一點信心」,實際上不知道怎樣幫助她。

當時Karen懷疑自己到底是否適合游泳,甚至覺得再練也不會有好成績,終決定放棄。其後,她接觸到運動心理學,發現自信、動力和情緒管理等可以靠訓練加強。假若當年有運動心理學家在旁,會否改寫歷史?Karen說無人知曉,因為除了情緒外,還有很多因素影響運動員能否堅持。

太專注運動員身分 形成負擔

亞洲運動心理專業聯會創會會長翁健輝指出,運動員需要鍛煉心理,面對不同壓力與挑戰。壓力大致可以分為內在和外在。

內在壓力,除了擔心達不到自己期望、「過唔到自己嗰關」,還有一個經常被忽略的强大心理壓力,就是「身分危機」。我們現在問何詩蓓是誰,大多會答「奧運銀牌得主」、「泳手」、「港隊代表」,但其實她同時擁有其他身分。大部分頂尖運動員都盡量把所有時間投放於訓練,當「運動員」身分變得如此重要,若他們因不同原因離開體壇,失去「運動員」身分時,對於自己定位、目標或許瞬間變得空白,這種恐懼感不時引來壓力。翁健輝形容,「就好似1張枱有4隻腳,只有1隻特別強」,運動員每天都在擔心那隻腳被奪去,其他「腳」無法支撐桌面而倒下。

「一千一萬句加油變壓力」

至於外在壓力,包括來自隊友、教練的要求,還有家人朋友、市民的期望與支持。翁舉例,「一句兩句加油是激勵,一千一萬句加油,慢慢就會變成壓力,變得好像不贏不行」。Karen亦指出,外在環境因素中,隊友、教練和家人的影響很大。例如,若團隊中沒有年紀相近的隊友,沒有同儕互相支持,會感到失去與別人的連繫和繼續下去的推動力;如果教練在訓練中給予更大自由度,運動員會更有動力。另一方面,如果父母硬塞價值觀給子女,或給他們過大壓力和期望,亦會造成心理負擔,阻礙前進。

適時放棄 才是真正「堅持」

動機也相當重要,外在動機包括成功帶來名氣或獎項;但Karen指有內在動機較理想,因為發自內心的喜愛,最有推動力。她很認同何詩蓓說:「a happy swimmer is a fast swimmer」,一件事情如果帶來開心、幸福、刺激的感覺,你就會更加想做,表現亦會更好。

不過,Karen特別提到,別誤會運動心理學是要「唔理三七廿一」地堅持,放棄並不等於懦弱。翁健輝也指出,不正視自己心理狀况而强行上場,並非真正的運動精神。例如比拉絲正視自身問題後決定退賽,他認為是好事。「在體操上,出現空中失感(the twisties)等心理障礙會增加受傷的風險。」他認為,懂得適時放棄一些比賽,對整個運動生涯來說或許才是真正的「堅持」。◆

運動心理學 助選手身心達「巔峰」

運動心理學與一般心理輔導,有何分別?

翁健輝解釋,一般心理輔導,臨牀心理學家集中處理與病理相關的心理問題;運動心理學家則集中研究和協助運動員爭取佳績,當中有一個重要概念——巔峰表現(peak performance),是指一個人在某個場合中做出最佳表現,需要體能、技術、心理都達到最佳狀態,才能成就巔峰。

翁補充,就算是一般人也有機會遇上只此一次、不容有失的特定場合,需要發揮最好表現,如外科醫生做手術、見工面試、結婚等,同樣面對巨大壓力,與上場比賽十分相似,本文的技巧和理論也可套用其中。

文:李欣敏、唐可怡

統籌/鄭寶華

編輯/梁小玲

美術/謝偉豪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 health.mingpao.com

電郵: feature@mingpao.com

[健康]

相關字詞﹕減壓方法 張家朗 東京奧運 劉慕裳 伍家朗 運動心理 奧運 心理壓力 何詩蓓 比拉絲 臨牀心理學家 心理學 壓力 結婚 每日明報-副刊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