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得矮有得救? 青春期前求醫逆轉

文章日期:2021年07月12日

【明報專訊】不少家長希望孩子「高人一等」;孩子身材矮小,身高落後同齡小朋友,催谷營養和運動,甚至尋求藥物幫助,哪一樣最有效?

兒科醫生教你推算孩子未來身高,一旦發現與目前生長高度有落差,就要求醫查找原因。

郭:郭業東(養和醫院家庭醫學專科醫生) 徐:徐梓筠(兒科專科醫生)

■兒時矮小,青春期會飈高?

問:矮小是病嗎?

郭:臨牀上,醫生會根據生長曲線圖,檢視兒童身高是否屬於正常範圍。生長曲線圖分男和女(見下兩圖),劃分第3至第97百分位間,身高落在與年齡相對應區間屬於正常。若與同種族、地區、年齡、性別的兒童比較,身高低於正常群組兩個標準差或第3百分位(即100名同齡同性別兒童中,屬最矮3個),有可能患上矮小症。如發現子女較同齡小朋友長得矮小,上學排隊長期排第1、2,衣服買了1、2年仍合穿,甚至1年內沒有長高,或突然偏離原本生長曲線,應及早找醫生診斷。

徐:醫生會詢問家族史,了解胎兒出生前後的發育情况,除了量度身高,體重、頭圍、四肢比例也是重要的參考資料,有助醫生評估原因。如有懷疑會進一步檢查,例如抽血檢查、基因測試、生長激素激發測試、腦部影像檢查等。有家長以為孩子到了青春期自然會長高,忽略長得矮小的問題,因而錯過最佳治療時機。當生長板閉合,就不會再長高,因此於青春期前接受治療效果更理想。

■發育過早阻礙長高?

問:矮小症有何成因?

郭:矮小症有不同成因,如父母矮小、內分泌問題、發育過早或過遲、缺乏運動和營養、慢性疾病等都會阻礙長高。此外,子女出生小於胎齡(small for gestational age,SGA​),即足月出世但體重輕於2.5公斤或身體長度少於45厘米,都有可能引致身高不達標,部分人可在1歲前追回正常生長速度,亦有些長大後仍未能追回高度。

■成年後高度有數得計?

問:子女身高,有數得計?

郭:若父母身材矮小,子女可能偏矮。利用簡單公式,估算孩子成年後的目標高度,有助評估病因是否與家族矮小有關。

男性目標高度:父母身高(厘米)總和 + 13厘米,再除以2

女性目標高度:父母身高(厘米)總和 - 13厘米,再除以2

徐:兒童在不同年齡,生長速度有所不同。由出生到1歲,生長速度最快,身高增長約20厘米;1至2歲期間可增高10至12厘米;2歲後生長速度逐漸減慢,4至10歲增長漸穩定,每年平均增高4至6厘米。從父母身高大約估算子女目標高度,若目標高度屬第50百分位,但目前高度在第3百分位,生長線與預期相差頗多。此情况未必與遺傳高度有關,要進一步檢查。

■矮小症有藥可醫?

問:如何治療矮小症?

徐:非病理性所致的矮小症,一般毋須治療,但醫生會提醒家長,適當飲食、運動和休息,可影響小朋友的發育潛能。2003年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FDA)認可生長激素可以用於不明原因矮小症(idiopathic short stature),即包括發育遲緩、家族身材矮小。是否需要治療,視乎個別案例、家長意願等。

病理性矮小症如特納氏綜合症(Turner syndrome)等,由於外觀特徵異常,很多時在出生不久已發現;其他病理因素包括慢性疾病、染色體異常、生長激素缺乏症等。如發現任何病理原因,應及早治療,盡量減低疾病對發育的影響。此外,部分小朋友和家長對身高特別在意,在心理方面可能造成影響,同樣值得關注。

若因過早發育導致身材矮小,醫生會嘗試找出性早熟原因,對症下藥。部分個案需要考慮用藥暫時停止發育,讓骨骼繼續正常生長。至於生長激素缺乏症、出生小於胎齡、慢性腎病、特納氏綜合症、普瑞德威利綜合症(Prader-Willi syndrome)及不明原因矮小症,都可以考慮使用生長激素治療。要留意的是,孩子成長不是一朝一夕,注射生長激素不會在數星期內帶來顯著效果,而是需每天皮下注射生長激素並持續數年。若患者本身缺乏生長激素,接受治療後身高增長會有明顯效果,一般首年治療可以增高8至10厘米。至於其他原因接受生長激素治療,效果不會那麼顯著。

打生長激素有無副作用?

問:注射生長激素有風險嗎?

徐:注射生長激素,短暫副作用包括注射部位紅腫痛、水腫、關節痛,亦可能出現顱內壓升高導致持續頭痛,但較少發生。較為嚴重且罕見的副作用是股骨頭骨骺滑脫(slipped capital femoral epiphysis),需要手術處理。

文:丁寶兒

編輯:梁小玲

■有片睇

想直擊「家庭醫生睇醫生」,可登入health.mingpao.com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health.mingpa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健康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