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需要家庭衝破「困獸鬥」 線上交換「禮物」添歡樂

文章日期:2021年03月29日

【明報專訊】新冠病毒疫情持續超過1年,所帶來的影響不止威脅公眾健康,還改變了所有人的工作、家庭及社交生活常態。面對巨大轉變,一般家庭尚且需要很多的適應和調節,對於一些有特殊需要子女的家庭,例如智障人士家庭,在學校暫停面授課、社會服務有限度運作的情况下,家人需終日照顧有特殊需要的子女,身心俱疲,儼如「困獸鬥」。

「聯歡多友情,齊歌聲有勁,共把佳節度,祝福聲聲……」電腦屏幕傳來林生林太(化名﹚和穿上紅噹噹聖誕服的智障女兒的歌聲,為一起參與「多家庭小組」的家庭送上祝福。疫情之下,這個線上多家庭小組可以讓智障人士家庭繼續互相打氣。

終日照顧增摩擦

疫情期間缺乏常規的社工實務支援,令有特殊需要子女的家庭沒有絲毫喘息空間,再加上社交距離的限制,削弱了家庭的互助社會網絡,沉重的照顧壓力無從紓緩,家庭話題由早到晚聚焦在照顧智障子女的瑣碎事,智障子女的問題漸漸成為了家庭摩擦的重心,氣氛變得緊張,對家庭關係和智障子女的成長造成不良影響。

多家庭聚首互助打氣

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家庭及小組實務研究中心(中大)和香港弱智人士家長聯會(聯會)於2019年10月開展了一項研究,目的在發展一套專為本港智障人士家庭而設的家庭為本服務介入手法。在去年10月至今年1月疫情變得嚴峻時,研究團隊以創新的服務——混合實體和線上模式,舉辦了一個多家庭小組活動。

多家庭小組是由專業人員帶領,同時有多於一個面對相似困難家庭參與的小組。這種手法有實證支持其有效度,在歐美等地已經廣泛使用於有心理健康需要的群體。今次多家庭小組由中大和聯會首辦提供給智障人士華人家庭。參與小組的共有6個智障人士家庭,6名參與的智障子女年齡介乎13至20歲,另外還有5名父親、5名母親和1名姊姊。小組服務總時數為42小時,包括1節心理教育講座、8節核心小組和2節重聚小組。因應疫情變化,8節核心小組由原來的實體模式改為實體線上混合模式,即是第1至4節為實體小組,第5至8節為線上小組。以5分為滿分,家庭對實體和線上小組的滿意度分別為4.6分和4.7分,可見活動由實體轉為線上並未有降低參與家庭對小組的正面迴響。

隔空「送」歌舞美食小手工

通過線上接觸多家庭小組能夠再次與小組成員聚首,繼續守望相助,互相鼓勵,過程中參與家庭十分珍惜這個打氣平台。其中一節線上小組活動是「交換禮物」,每個家庭都預先準備一份「禮物」送給大家。首先是林氏(化名)一家載歌載舞,為小組增添不少歡笑聲;接着是陳氏父子(化名)分享他們親自烹調的美食,隔着屏幕為組員送來溫暖。那節線上小組將要完結之時,黃氏(化名)家庭的智障女兒興高采烈地與大家分享她在家中製作的小手工,李氏(化名)家庭的智障兒子亦滿心歡喜地告知大家當日是他的生辰,組員們紛紛送上祝福。

這個小組的大朋友和小朋友早已視彼此為老朋友,聚首時很自然地分享生活中的小確幸。「交換禮物」活動呈現了智障人士家庭的創意和充滿生活樂趣的面貌,打破他們慣常充斥問題的形象,讓他們重新認識和啟動家庭內部的資源。

發掘新模式回應求助

疫情下,「社交距離」、「限聚令」如緊箍咒般對社會服務提供處處掣肘,但智障人士家庭在此期間,十分需要其他有類同困難家庭和社工的支持,扶助他們跨過疫情帶來的挑戰。事實上,參與家庭亦表達了他們對線上活動的喜愛,他們固然期待疫情後親身再聚,但在此之前能夠通過網絡定期「聚首」、互相打氣,對他們來說十分重要。因此,助人專業應緊守專業本分和職責,在危機中思考、發掘並嘗試改變服務提供的方式,使社會服務能在限制下持續回應求助家庭的需要。

文:馬麗莊、黃美菁、邱吳麗端、羅頴嘉、陳燁(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家庭及小組實務研究中心、香港弱智人士家長聯會實務研究團隊)

編輯:梁小玲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health.mingpa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相關字詞﹕社會支援 多家庭小組 智障人士家庭 有特殊需要子女 親密關係 每日明報-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