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春季節氣調節飲食 驚蟄淡定養肝防外邪

文章日期:2021年03月01日

【明報專訊】春臨大地,本周五是「驚蟄」,已是春季第三個節氣。到了驚蟄,雷鳴驚醒昆蟲,象徵萬物更新。

春季頭三個節氣:立春、雨水、驚蟄反映氣候變化。從中醫角度,與健康息息相關。立春日照增長,易肝陽上亢;雨水代表空氣水分增加,寒中有濕;驚蟄是氣溫回升最快的節氣,肝氣旺盛。

了解氣候變化規律,調節生活和飲食,可以防止外邪入侵。

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古代人民在2000多年前用來反映氣候、物候而建立,由於一年四季氣候不同,對大地產生的影響也各不相同。春、夏、秋、冬4個季節中,每個季節包括3個月,在此基礎上又按物候變化把二十四節氣分佈在其中,這就方便了農民安排一年農事,了解農作物生長情况。

同樣,人類的生老病死也跟大自然的氣候有密切關係,若能按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四時氣候變化的規律,主動調節自我,保持和自然界的平衡,可防止外邪入侵。

驚蟄將至,我們應如何調適身體配合氣候變化?立春、雨水雖然已過,但香港氣候變化並不明顯,現仍可配合春季節氣養生。

立春 易熱氣咽乾 嗜酸難疏肝

今年公曆2月3日是立春,白晝轉長,日照、降水漸漸增多,氣候轉暖,陽氣向上生發,易使人肝陽上亢而有熱氣現象,也會有口鼻、眼睛、咽乾等徵狀,甚者出現口舌瘡瘍、眼睛發紅等。由於冬季大寒之時,人們習慣了多穿衣、少活動、進補品、暖空調,到農曆新年又過多飲食聚餐,會使人體內熱量增加,容易導致積鬱生熱。當春季陽氣升騰而有助內熱生發時,就容易誘發陽熱等病症。

此時人們應順應春節特點,保護春季升發之氣,調整飲食來保護陽氣,應多食辛甘發散之品,不宜食酸味收澀之物。在中醫臟象學說提到,酸味具收斂之性,不利陽氣生發和肝氣疏泄,故應選擇食品如大棗、豆豉、豆腐、葱、花生等,中藥如枸杞子、葛根、鬱金、丹參等。熱氣有虛實之分,咽乾疼痛屬實證者可用金銀花、菊花、生甘草、膨大海泡水喝。

雨水 風寒損臟腑 忌生冷酒辣

2月18日是雨水,氣溫回升,冰雪消融,空氣濕潤,散而為水,一年中的降水從此開始,雨量增多。雨水之後空氣中水分增加,寒中有濕,氣溫以濕冷為主。春季風大,當風、寒、濕三氣雜至,則易產生痹症,對人體內臟和關節有一定的影響,如關節痹痛、偏頭痛、胃寒腹瀉等。

風寒之邪,易傷陽氣,春天在人體是應肝,肝旺或肝氣鬱結時,會導致肝木偏亢,肝氣橫逆乘脾,上逆犯肺。因此,雨水時節的飲食應少酸多甘,來養脾臟之氣,更要少吃油膩之品,避免助陽外泄。飲食宜保持中庸,多吃熱飯湯菜,少食生冷雜食,慎吃辣椒、酒、羊肉等溫熱食物。可選食品如韭菜、豆苗、芋頭、甘蔗等,中藥如黃芪、決明子、枸杞子、菊花、西洋參等。

雨水時節,乍暖還寒,容易引發風寒感冒,初起時可用適量紅糖和生薑,煎水服用。一般而言,感冒的預後良好。

驚蟄 回暖肝氣旺 注意致敏原

3月5日為驚蟄。春雷萌動,土壤中冬眠的各種昆蟲會被驚醒。其實,昆蟲是聽不到雷聲,只是天氣變暖,驚走而出而已。此時氣溫和地溫都漸升,天氣變暖,土壤已解凍,大部分地區都進入春耕季節。

驚蟄是全年氣溫回升最快的節氣,此時肝氣旺盛,年長者容易動怒,要注意情志的調攝,保持心平氣和,不要妄動肝火,否則易患眩暈、中風等病。另外房事應有節制,不可縱慾無度。飲食宜清淡,避免辛辣、過酸及肥甘厚味等食品。膳食方面要粗細、葷素合理配搭,保持五味平衡。食品可選擇韭菜、芽菜、白果、梨子等。若見脾胃虛弱,中藥可考慮杞子、蜂蜜、南棗、甘草、白芍等。

驚蟄前後的氣溫和濕度適合微生物的生長繁殖,哮喘患者和過敏性體質的人若吸入大量微生物或花粉等空氣,容易引發哮喘。

總括來說,按自然界五行屬性,春屬木,與肝氣相應。肝的生理特點主疏泄,肝藏血,在志為怒,惡抑鬱而喜調達。精神養生方面,要戒暴怒躁動,更忌情緒憂鬱,做到心胸開闊,心境愉悅的好心態,所以春季時節要適當養肝護肝,在選用中藥時,最好徵詢中醫師意見。此外,這春季三個節氣是農曆的寅卯月,與經脈流注的肺經及大腸經相應,我們還須注意保養肺臟功能和使大腸通暢。

文:鄭觀文(註冊中醫)

編輯:林曉慧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health.mingpa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相關字詞﹕春季飲食 二十四節氣 驚蟄 雨水 立春 春季節令 醫食因緣 每日明報-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