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生有杏:院長醫生周記(138):好醜命生成?

文章日期:2021年02月22日

【明報專訊】農曆新年前夕,我為中年的陳先生切除了一塊約半隻手掌大小的大腸瘜肉,化驗報告證實它是癌前病變,幸好沒有擴散,總算是拆除了一個計時炸彈。

「為什麼我的大便隱血測試是陰性,但竟然有這麼大的瘜肉?」其實陳先生過往兩年都有定時驗大便隱血,可是兩次的結果都是陰性。上個月我邀請陳先生參加我們團隊所研發的另類大腸癌測試,結果發現他雖然沒有患上大腸癌的迹象,但長出瘜肉的風險很高,於是便建議他接受大腸鏡檢查。幸好新測試準確地判斷他患有瘜肉,在未演變成癌症之前及早發現和處理,多年的科研心血總算沒有白費。

大便隱血揪不出瘜肉

「大便隱血只能夠檢測大腸癌,其靈敏度(sensitivity)大約只有百分之七十,最大的缺點是不能夠檢測瘜肉,因為瘜肉一般不會滲血,但那些高風險的瘜肉卻是大腸癌的源頭。」我繼續解釋說:「至於這項科研的新技術,是利用腸道細菌作為瘜肉及大腸癌的指標。我們的研究發現,一系列腸道細菌是導致瘜肉及大腸癌的重要成因,當我們的大腸長年累月暴露於嚴重失衡的腸道微生態,那些可以致癌的惡菌便增加大腸細胞病變的風險,量度這一系列致癌惡菌,不單可以偵測大腸有沒有機率患上瘜肉或大腸癌,還可以告訴我們腸道健康的指數,有望減低我們患上大腸癌的風險。」

新法預測腸癌風險快而準

陳先生追問:「我的家族沒有親人患上癌病,為什麼我差點兒便中招?」陳先生的問題反映了大眾對大腸癌的誤解,其實遺傳基因並不能完全解釋癌症的成因,後天及環境因素往往更重要。陳先生有中年發福及三高的問題,這類人士不單患上冠心病的風險較高,同時也大大增加患上大腸瘜肉及大腸癌的風險。愈來愈多研究指出腸道微生態失衡是多種疾病的源頭,因為腸道細菌的總數是我們人體細胞的10倍,微生態失衡不單會增加代謝綜合症的風險,更促使大腸病變,形成瘜肉甚至大腸癌。

幸好我們的科研團隊找到與瘜肉息息相關的細菌,偵測這些存在於糞便的細菌,便能既準確又快捷地預測大腸出現腫瘤的風險,並可以透過生活飲食習慣及服用微生態配方降低大腸癌的機率。

傳統智慧告訴我們「好醜命生成」,雖不能改變父母遺傳給我們的基因,但隨着醫學發展,我們可以透過分析腸道微生態及早診斷和預防疾病,包括大腸癌、小兒濕疹、自閉症等等。將來我們更可以精準地調整腸道微生態去改善健康及扭轉命運。

作者簡介:教學生、醫病人、做研究,中文大學醫學院院長陳家亮親筆分享杏林大小事

文:陳家亮

[健康]

相關字詞﹕腸道微生態 自閉症 濕疹 大腸癌 大腸瘜肉 大便隱血測試 健康 陳家亮 吾生有杏 院長醫生周記 每日明報-副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