凍牆搶走體溫 腹額冰冷 低溫症響警號

文章日期:2021年01月18日

【明報專訊】天文台上周發布「新界多處地區有顯著的輻射冷卻」,部分地區氣溫降至3℃或以下。原來不止戶外地方,連家中都會出現輻射冷卻,再加上傳導效應,不但令室溫下降,還吸走人體熱量。

英國國民保健服務(NHS)建議,冬天時室內溫度應不低於18℃,是否適用於香港?近期持續寒冷,室溫隨時跌破18℃,即使關緊門窗仍然凍入心脾,如何保暖?

熱力有3種傳播方法,包括傳導(conduction)、輻射(radiation)和對流(convection);香港理工大學應用物理學系副教授曾遠康表示,「輻射冷卻效應」及「對流冷卻效應」都會引致室溫下降,令人寒冷。

他解釋,根據熱力學第零及第二定律(zeroth and second law of thermodynamics),能量傾向平均分佈達到平衡(thermal equilibrium),以及熱量會由高溫傳向低溫。故當天氣寒冷,氣溫長期維持在10℃左右時,室內牆壁會因為傳導效應,由標準室溫約20℃慢慢冷卻至10℃左右。「輻射冷卻效應」指的就是人體表面溫度(約36℃)與室內牆壁表面溫度(約10℃)出現溫差,人體熱量於是經輻射傳給環境,令人寒冷。

香港理工大學屋宇設備工程學系副系主任及副教授梅國威補充,熱輻射是物體用電磁波(electromagnetic wave)將熱能向外散發的傳熱方式,如暖爐向人體散發熱量,人會溫暖;相反,當人的熱量被其他物件吸收,便有「輻射冷卻」。

心臟血流量增多 可致心臟病

長期處於寒冷環境,可引起各種疾病。香港急症科醫學院院長胡詠儀表示,在低溫環境下,為減低熱量流失,身體會減少血液流至四肢,導致手腳冰冷;同時,流到心臟的血流量增多,增加心臟負擔,導致因急性心臟病、低溫症而送到急症室的個案增加,長者更是低溫症的高危族。胡解釋,連接腦下垂體的下丘腦負責控制對冷熱溫度的感覺,但長者調節體溫、感覺冷熱的能力較低,未必有足夠判斷力適時添加衣物,建議大家多關心和探望長者,尤其是獨居的長者。留意他們的精神狀態,如果對答如流,代表血液循環到腦部充足,便毋須太過擔心。若長者手腳太冰冷,應開暖爐、穿上手套及襪子保暖。

徵兆:發抖、精神紊亂

人體具有體溫調節機能,一般維持在37℃左右,稱為核心溫度。若接近人體核心溫度的額頭、腹部等部位持續冰冷,並同時出現發抖及精神紊亂,則需要特別留意,可能是低溫症徵兆。

文:姚穎彤、李祖怡

統籌:鄭寶華

編輯:梁小玲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health.mingpa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健康]

相關字詞﹕輻射冷卻 低溫症 城中熱問 每日明報-副刊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