堵塞漏洞:學者:找出所有隱形患者 截斷傳播鏈

文章日期:2020年07月20日

【明報專訊】面對第三波疫情來襲,香港大學微生物學系臨牀助理教授薛達認為避無可避,因為全球疫情仍蔓延,香港難免有新一輪爆發,「除非香港完全封關,但這個沒可能……就算今次控制得到,但接着又會有社區爆發」。

雖然疫情緩和後又會重來,但我們最重要是從中學習,「為什麼大家都說香港很成功,2、3月爆發時控制得好好?因為大家有SARS的經歷,都戴口罩,做好防疫措施!每一次都是新一課,每次都學少少,之後便懂怎樣做!希望下次再爆發時,影響沒那麼大」。

薛達說,現時首要是所有入境者都接受病毒檢測,無一例外。另外,就算疫情緩和,亦不要太多人聚會,基本社交距離要做得更好。對於政府近日公布的新措施,為屬高風險群組的安老院舍、殘疾人士院舍及護養院員工,以及的士司機和食肆員工做自願檢測,薛達認為「好過沒有」。他建議,某些特別多感染個案的地區,如黃大仙、觀塘、灣仔,值得考慮做大規模檢測,盡快找出隱形患者,並隔離他們的緊密接觸者,相信是最快控制疫情的方法。感染及傳染病專科醫生曾祈殷則表示,僱主可安排九龍東、新界東等地區人士在家工作,減少在公共交通工具上「播毒」風險。

薛達:多源頭未明 舊措施不足控制

曾祈殷目前最擔心是醫院爆發,當社區存在若干隱形病人,難保不會成真。醫院爆發主要有兩個途徑,一是隱形病人入院接受手術或其他治療,有可能在病房內散播病毒;二是醫院職員和醫護人員,在日常生活如搭公共交通工具時受到感染,然後在醫院內交叉感染。他建議為醫護人員定時做篩檢,若資源許可,每一個入院者都該做病毒檢測。

薛達續指,目前面對的問題與數月前大不同,「3月時所用的方法,不足夠控制今次爆發,要重新再想過辦法」。3月絕大部分是外地輸入個案,而本地個案亦能鎖定感染源頭,譬如蘭桂坊、北角佛堂群組,惟今次多個感染源頭未明。控制社區爆發最好的方法,是盡快做大規模病毒檢測,找出所有隱形患者,截斷傳播鏈,「控制得愈快,就愈可以重回6月那個好開心的世界」。

但香港有無能力做大規模病毒檢測?人手和資源是否足夠應付大量檢測樣本?薛達認為這是用錢解決到的問題,內地有許多資源和公司提供檢測服務,而且新冠病毒檢測是一個極簡單測試,許多地方如韓國、武漢都做了大量的檢測。

醫學期刊The Lancet在今年4月刊登文獻,提到用sample pooling方法,即將多個樣本混合一起檢測,為無病徵人群測試。薛達解釋,將混合樣本做聚合酶鏈反應(PCR)測試,由於PCR測試敏感度高,只要有小量病毒亦能量度出來。若結果呈陽性,再對原先的樣本單獨檢測,找出患者。相反,假如綜合樣本呈陰性,便可排除該組人士帶有病毒。薛達續指,此方法既省錢,又可快速找出潛在感染者,亦不用擔心沒有足夠儀器檢測;缺點是如果其中一人病毒指數低,可能影響準確度;不過,病毒指數低者,傳染給其他人的風險亦較低。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健康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