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最快或年底面世 新舊疫苗競賽 超速抗新冠

文章日期:2020年07月20日

【明報專訊】新冠病毒疫情爆發大半年以來,世界各地藥廠及科研人員爭相研發疫苗。本地學者統計資料,發現單單是研發中的疫苗已有上百種,部分已進入第3期臨牀試驗,有望年底面世。

對比傳統的減活及滅活疫苗,是次不少研發中的疫苗為新型疫苗。到底新型疫苗與傳統疫苗的製作過程有何不同?當中會否存安全隱憂?

■百種新冠疫苗 兵分3路研發

香港科技大學化學系研究助理教授張栢恆表示,根據資料,現時全球正在研發的新冠病毒疫苗有上百種,主要分為以下3類:

1. 減活疫苗 改變S-蛋白 弱化病毒

又稱「生疫苗」。張栢恆表示,減活疫苗是弱化的病毒。以新型冠狀病毒為例,病毒主要以棘突蛋白(S-蛋白)入侵人類細胞受體。科研人員移植病毒至其他生物細胞,令病毒的棘突蛋白改變,病毒因而對人類的感染力下降,就可以生產成疫苗。

例子:麻疹、腮腺炎、水痘疫苗

2. 滅活疫苗 注入病毒「屍骸」 喚起免疫反應

又稱「死疫苗」。中大醫學院微生物學系系主任陳基湘表示,科研人員利用化學劑殺死病毒,然後將「屍骸」注入人體,刺激免疫系統。「即使注射病毒殘骸至體內,免疫系統亦會當真,產生抗體。」

滅活疫苗當中,有的使用「全屍」,有的只取「殘骸」,選擇毒性最強、最具感染力的部分。以陳的理解,現時不少新冠病毒疫苗研究,只抽取病毒的棘突蛋白來製作滅活疫苗。另外,有些疫苗的製作方法是殺死病毒後再重組屍骸,使之看起來更像真的病毒,注射入人體後更能喚起免疫反應。

例子:甲型肝炎、流感、子宮頸癌疫苗

新型:

3. DNA及RNA疫苗 引導細胞產生S-蛋白 製造抗體

新型疫苗主要分為DNA及RNA疫苗兩大類,科研人員只需要知道病毒的基因序列。陳基湘表示,DNA/RNA疫苗注射至體內後,能引導身體細胞產生棘突蛋白,刺激免疫反應,製造抗體。現時研發中的新型疫苗,有使用腺病毒作載體,「這些載體有兩個功能,一來協助製造病毒蛋白,二來負責運送DNA/RNA至體內,由體內細胞製造病毒蛋白」。

可快速大量投產 但安全成疑

惟陳補充,現時全球尚未有獲審批、可廣泛用於人類的DNA/RNA疫苗,因此其效用和安全,缺乏大規模的臨牀經驗和研究數據,仍然有很多疑問,例如:「載體可以拑着病毒的DNA/RNA,當載體送入體內後,又會否拑着人體內的DNA/RNA?從而製造人體不需要的蛋白?」

既然新型疫苗的安全成疑,科研人員為何仍努力不懈研發?主要原因是其研發速度更勝傳統疫苗。張栢恆表示,當內地公布新冠病毒的基因序列後,科研人員於3至10小時內,已能製作出新型疫苗,「假設早已研製出合適的載體,只需置入新冠病毒的基因排列,就可製成疫苗,過程十分快捷」。相反,製造減活及滅活等傳統疫苗時,需要花大量時間研究如何削弱病毒的毒性,選擇適合移植病毒的生物細胞;即使研究成功,也需解決生產程序的困難,「大量生產傳統疫苗時,需要養殖不少病毒。但以屬於高危的新冠病毒為例,香港並無大量養殖新冠病毒的設備。唯一較大可能的地方是大學實驗室,但遠不及大量投產(mass production)的程度」。

■專家意見

◆陳基湘(中大醫學院微生物學系系主任)(鄭寶華攝)

◆張栢恆(科大化學系研究助理教授)(鄧安琪攝)

文:鄧安琪

編輯:梁小玲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FEATU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