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生有杏:院長醫生周記(106): 用別人眼睛看世界

文章日期:2020年07月13日

【明報專訊】昨天,我帶領一組醫科生在病房實習,出現了一個以往也經常發生的有趣現象,就是同一個病例,每個人所得出的診斷或治療方案都可以不一樣。也許你以為這只是醫科生經驗不足所致,但在行醫的實際環境中也時有發生。其實我們對人對事的觀點往往決定了我們的結論或所謂的「事實真相」。

向不同醫生求診 「愈問心愈亂」

不少病人向我訴苦,曾向多位資深的醫生求診,結果「愈問心愈亂」,因為不同醫生往往有不同的見解。即使已確診患上某種癌症,有醫生主張做手術,有醫生卻認為動手術也無補於事;有醫生建議用新標靶藥,有醫生卻覺得新藥比不上現有藥物有效。

既然醫學是建基科學數據,為什麼會出現上述意見分歧,甚至是爭議呢?簡單來說,科學數據只是告訴醫生某種檢查或治療的效率及風險。至於如何應用於現實環境,卻往往是醫生的主觀判斷。

醫生沒有水晶球,再有經驗、再小心的醫生都會遇到他未處理過的病例,或未能完全掌控的情况。除了知識、經驗和細心之外,我相信一個好的醫者要能從病人眼中看世界。例如患有同樣癌症病人,縱使是相同階段,患者對這癌病的態度、對變成了病人的感受都可以截然不同。這往往和患者的背景、經歷和性格有關。

我認識一名運動健將,他不幸患上二期胃癌,雖然手術成功率很高,但由於擔心術後運動表現無法一如以往,便一直逃避手術,不停地尋找隱世神醫及嘗試另類治療,結果白白錯過了不少治療的良機。也有一名患上晚期癌病的不幸人士,由於心有不甘,在他有限的時日中卻承受了不必要的手術及付上昂貴的化療費用。

真正大國手知進退 顧及病人需要

懂得從病人眼中看他們的世界,可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誤會和失望,也可以幫助患者選擇最適合的治療方案。但「設身處地」真的談何容易?其實醫生也可能有自己的盲點,愈是有自信、愈以為有能力經驗,便愈容易以自己的標準作判斷,忽略了病人的真正需要。

曾經有一位前輩說: 「一個真正有能力的醫生,並不在乎他能夠去得有多盡、能人所不能。相反,懂得什麼時候做什麼事,知所進退,才是真正的大國手。」

能夠從病人的角度出發,用他們的眼睛去看世界,是達到「知所進退」的第一步,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作者簡介:教學生、醫病人、做研究,中文大學醫學院院長陳家亮親筆分享杏林大小事

文:陳家亮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