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生有杏:院長醫生周記(105):需要請名醫協助嗎?

文章日期:2020年07月06日

【明報專訊】上星期一位90多歲的老伯從某私家醫院轉介來威院。老伯患上了急性腸道血管栓塞,引致心肺衰竭,入院時情况十分危急,同事已第一時間提供所有可行的治療,並告知家屬需要作最壞的打算。事實上,我們醫院的醫護團隊不論專業水平和工作效率都是國際一流的。

家人病危 焦慮化作連串質問

這位老伯有很多兒孫,當中不少都是長年在海外生活和受教育,對本地醫療系統和運作都不太認識。由於老伯的情况愈趨嚴重,家屬於是不斷地要求同事解釋病况及醫治方案。雖然明白他們憂心如焚,但同事也感到有點吃不消,因為同一時間病房內還有很多重症患者需要照顧和密切監察。

聆聽比解釋更有效紓緩情緒

一個早上,老伯的家人直接找我。他們一見面便把一肚子怨氣和不滿發泄了出來:「為什麼爺爺的情况愈來愈差?他在之前的醫院沒有這麼多問題。」「公立醫院是否不能夠隨便使用昂貴的藥物?」「需要請外面的名醫來協助嗎?」「是否病人年紀大了你們便放棄搶救?」「我們負擔不起醫療費用才跑到公院……」

我明白他們因擔心伯伯病况,心裏確是十分焦慮和不安,再加上種種的誤解,便引發以上一連串「不客氣」的質問。於是我嘗試去處理他們的情緒,不去反駁或爭論,只強調一些重點去安撫他們:「我明白你們都十分愛惜伯伯,希望他得到最好的治療……把伯伯轉到公立醫院來是很正確的決定,因為香港公立醫院的醫護團隊及設備是世界一流的……我明白你們的期望與現實環境可能有落差,但請相信我們,我們這裏的醫護人員都非常珍惜每位病人的生命,不論是什麼年紀或背景的病人,必定會使用最有效的藥物及最適合的治療方案,盡力救治,從不放棄……」

在這個會面中,大部分時間我都是讓家人表達他們的感受。我發覺聆聽比解釋更有效紓緩他們不安及焦慮的情緒。其實他們心底裏都非常清楚明白老伯已危在旦夕,只是一時間未能接受這個痛苦的現實。抑鬱的心情無法宣泄,便演化成許多負面的想法、激烈的言辭。如何處理家人的期望,疏導他們的負面感受,減輕哀傷及不必要的失望,是醫護團隊經常要面對的挑戰。

昨天,這位老伯在沒有痛苦及家人的陪伴下,終於離開了這個世界。

作者簡介:教學生、醫病人、做研究,中文大學醫學院院長陳家亮親筆分享杏林大小事

文:陳家亮

相關字詞﹕醫患矛盾 陳家亮 健康 院長醫生周記 吾生有杏 每日明報-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