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徹中西:生活「重主輕次」 自作自受

文章日期:2020年06月29日

【明報專訊】很多人以為推行中西醫結合,就是找出每個病的中西醫協作方法。可是,這樣以病為本的中西醫結合,並非最能幫助人。相反,以人為本,從身體保健到治病,至考慮細節,靈活運用中西醫手段,才能把中西醫結合的強大之處體現出來。

那麼,怎樣才是考慮細節、靈活運用中西醫手段呢?先舉一個例子。我認識一名中醫,最近出現手部皮疹,因工作常用搓手液消毒雙手導致。我問她難道沒有聽說過,用清水和皂液洗手,比用酒精搓手液更簡單和有效?她的答案令我意外。原來,她工作的中醫診所,是私人診所,設計時沒有考慮安裝洗手盆,要經常往來大廈洗手間並不方便,所以用酒精搓手液清潔雙手。在診症時考慮病人工作上接觸的細節,才能提升治療效果。

忽略「小」節 埋下炸彈

從上述個案引伸開來,可以看到在考慮工作空間、效益、運作下,我們會強化了主要功能,而不會顧及次要功能,甚至忽略「次要」功能的重要。這樣「重主輕次」,平常運作可能恰當,但有特別需要時,就會出現問題。

「重主輕次」,也是不少人在生活上的寫照。為了生活或工作需要,就疏忽甚至壓制了一些身體上的需要。就以行路為例,很多人為了趕路,在向前急行時,頭部前竄,這樣似乎可以推動身體加快行走。不過,這個姿勢會引起肩部背部緊張,甚至勞損;年老時,可能引致駝背。這就是「重主輕次」。年輕時,為省時加快步速,不注意姿勢;到年老時,就因為這個不注意的「小」節,飽受其害。

這種「重主輕次」的模式,可以在多方面體現。睡眠也常見被輕視,因覺得時間不夠用,睡眠變成次要。總之,人生充滿選擇。優秀的人在選擇時,深入考慮後果;混沌的人在選擇時,不顧後果如何,最後只能一一承受。所謂後果,不單止在道德倫理上,亦可在精神身體上,甚至可在疾病痛苦上。

中西醫合璧 勝在以人為本

說回中西醫結合。西醫從「疾病」着手,研究出很多檢查和治療方法,亦藉着大數據研究,了解大規模人群不正常狀態中的表現變化,以作為依據,推行健康的生活。中醫從「人」個體入手,在保健和治病時,把人和其相關的生活、工作、氣候及居所等視作一整體,全盤考慮,就病人的生活作出建議。此為中醫保健治病的獨特之處。

因此,最佳的中西醫結合,就是先考慮病人的基本生活模式,看看他是否有「重主輕次」,提醒忽略了的事物,告知其相應的後果,從改善生活來達到防病的目的。當病人身體出現問題,就可以靈活運用中西醫的檢查方法,如把脈、看舌、抽血、X光等相輔相成,查明病因、病位、病性,再作針對性治療。藉結合中西醫所長,讓求診者在「重主」的同時,不會因「輕次」而影響長遠健康。當環境或身體異常時,馬上適切改變。這樣,醫者對人體的各項變化了然於胸,準確又全面地診治不同病患。

文:余秋良(香港醫學專科學院院士、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榮譽教授)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