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談健康:當年香港鼠疫橫行

文章日期:2019年12月23日

【明報專訊】我們都知道,鼠疫細菌最早是在香港發現的,時間可追溯至125年前。當年,香港只是一個小漁港,今天已成為一個現代化的國際城市。

從香港醫學博物館的資料可以知道,香港在1894年的時候,居住環境非常惡劣,幾乎完全沒有公共衛生設備,人口擠迫,沒有適當的排水系統,更沒有乾淨的食水來源,在這環境下,最終出現鼠疫大型爆發。鼠疫在香港持續出現了差不多30年,其間死亡人數不絕。當時,鼠疫死亡率高達九成,但由於大家還不知道是什麼原因引致多人死亡,所以在社會引起很大的恐慌。最終,在西洋醫學的科學家努力之下,由巴黎的細菌學家在患者屍體中檢驗出引致鼠疫的病菌,才解開鼠疫為禍的謎底。

鼠疫又名黑死病,傳染性非常高,死亡率也非常高。其實,早在香港爆發之前,鼠疫已在廣東省一帶肆虐,但香港人口稠密和居住環境擠迫的因素,有利鼠輩橫行,成為鼠疫大爆發的溫牀。據悉,當時的太平山區是指定華人聚居地,但並沒有任何城市規劃,亦沒有什麼社區建設。大量因為謀生來到香港的內地人,也擠在這個小小的區域,無論房屋、食水等都異常缺乏;加上當時並沒有公共衛生的概念,絕大部分華人都習慣把垃圾和污水倒出門外,亦沒有什麼正式的街道、排污系統,遑論潔淨的食水供應,人們只靠一條山溪的水來支援整個太平山區,這樣的環境,為病菌提供了良好的傳播條件。

改善環境衛生 減傳染病爆發

由於當時還沒有發明抗生素,如何對付這次大型爆發的流行傳染病,專家們都十分頭痛。最終,政府採用了英國的範例。在19世紀初期,倫敦的環境跟當年香港相若,衛生環境一樣惡劣,城市人口稠密,居住環境擠迫惡劣,亦沒有城市規劃。在1840年代,Sir Edwin Chadwick(愛德溫.查德威克)提倡Sanitary Movement(潔淨運動),在英國開始大規模建設排水系統,處理污水,把垃圾處理好,不讓垃圾在城市中聚積,改進了城市中人們的生活環境,大幅減少傳染病的爆發風險。

香港政府後來也把這些概念引入香港,把城市的廢物和污水處理好,又經常清洗街道,也開始有穩定的潔淨食水來源,這些舉措大幅減少了傳染病的發生,預防了大型傳染病的爆發,更把當時在太平山區疫症嚴重的建設或建築物全部拆除,而變成了現在的卜公花園,是第一個為了改善華人社區生活環境而建立的公眾休憩地方。

文:譚國權(腎病科專科醫生)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