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多啲:痛風發作、感冒有痰、腹瀉忌食蟹

文章日期:2019年11月04日

【明報專訊】坊間推出大閘蟹任食放題、蟹宴、蟹主題自助餐……蟹,低脂低卡,多吃會不會壞肚皮呢?哪類人士不宜進食?請來註冊營養師和中醫拆解。

澳洲註冊營養師袁凱琪表示,蝦、蟹等海鮮類食物屬優質蛋白質,即蛋白質含量較高,脂肪則含量低。不過,它們的鐵質含量較低,長期只吃這類海鮮容易令身體造血不足,導致面色蒼白、疲乏、脫髮、經期紊亂等問題。如果偶爾吃一次大閘蟹,則問題不大。

蟹柿同吃難消化

不少人都說「食蟹膽固醇高,食完會超標」。就大閘蟹而言,每2隻5両大閘蟹(連蟹膏)含有267mg膽固醇。袁凱琪指出,成年人一天建議攝取不多於300mg膽固醇,所以健康人士偶爾食2至3隻5両大閘蟹沒有問題,而高膽固醇人士仍可吃1至2隻,但當天其他正餐應多食蔬菜等高纖維低卡路里的食物,以增加飽肚感,從而減少進食其他油膩的食物。

坊間常流傳「蟹與柿不能同時進食,否則會中毒」,袁凱琪直言這並非食物中毒,市民毋須過分憂慮;只是柿和蟹由於分別含豐富單寧酸和蛋白質,如果兩者同時進食,有可能凝固為單寧酸蛋白,阻礙消化。小量進食影響不大,但如果大量攝取,尤其腸胃較弱的人士,容易出現肚瀉、消化不良,最好是分開食用,減輕腸胃負荷。

袁凱琪提醒,蟹含高嘌呤(Purine)。痛風患者身體不能代謝食物中的嘌呤,引起血液中的尿酸濃度上升,尿酸鹽會大量積聚在關節上,特別是拇趾關節,令患者感到痛楚,因此應該減少進食高嘌呤的食物。如果痛風發作不頻繁,可最多一星期食一次大閘蟹。而發病期間就要避免,兩三星期內都不要食蟹或其他高嘌呤食物,例如鯖魚、鰻魚,大部分貝殼類海鮮如青口、帶子,以及動物內臟如豬腸、豬腰等。此外,患有海鮮或對蟹有食物敏感的人都要小心,按個人過敏反應決定應否進食,也可諮詢醫護人員意見。

從中醫角度,註冊中醫嚴耀堅表示,大閘蟹味鹹性寒,歸肝、胃經,有清熱、散瘀、消腫解毒的功效。主治濕熱黃疸、產後瘀滯腹痛、筋骨損傷、癰腫疔毒,例如膿瘡、風疹。

蟹經常被指「濕熱」,皮膚病人忌食。嚴耀堅解釋,由於大閘蟹性寒,中醫理論認為,過多寒就會產生濕,困於體內太久變成濕熱,就容易出現皮疹,故不宜大量進食。他提醒,感冒未清、有痰、脾胃虛寒、腹瀉的人都不適宜食用大閘蟹。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健康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