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賴避震鞋「卸力」 跑姿反而易出錯

文章日期:2019年11月02日

【明報專訊】跑步受傷主因是與跑姿有關,跟運動鞋設計無關?但有趣的是,跑鞋的設計會影響跑姿。

保護力強跑鞋 易弱化肌肉

跑步新手買跑鞋,一般會選擇中底厚度適中、減震力佳、保護力較高的款式;然而,此舉會令跑手依賴跑鞋「卸力」,傾向用足跟着地的錯誤跑姿。張子熙指,腳掌有4層肌肉和很多小關節,能幫助卸力及保護足部,但如果習慣穿保護力強的鞋,無法利用與生俱內的結構去減震,便會弱化相關肌肉,失去卸力作用。

相反,穿上中底薄、沒有特別避震功能的仿赤足鞋,跑步時會提高自我保護意識,傾向用前腳掌或平掌着地,撞擊力從足弓卸走。久而久之可強化小腿及足底肌肉,足弓承托力隨之增強,減少受傷。

研究:仿赤足鞋 增肌成效勝傳統跑鞋

有人認為仿赤足鞋設計過於簡單,會增加受傷風險。但張子熙斬釘截鐵的說,「我只相信科學,實驗數據不會說謊。」理大與哈佛醫學院曾聯合研究,邀請38名跑手參加6個月的跑步訓練計劃,當中18人穿傳統跑鞋,20人穿仿赤足跑鞋。研究發現,穿仿赤足鞋的參加者,小腿肌肉增加了7.05%,足跟至腳趾的肌肉增加了8.8%。相反,對照組的小腿和足部肌肉體積沒有改變。

鞋輕耗氧量低 長跑表現較佳

除了留意中底構造,不論是專業或業餘跑手,想提升運動表現,跑鞋重量也不容忽視。張子熙指:「跑鞋每重100克,便會消耗多1%能量,仿赤足跑鞋重量較輕,運動耗氧量較低,長跑表現理應較好。亦有研究指出,用前腳掌或平掌着地在提高跑步效率、減少能量損失方面更勝足跟着地。」

但他提醒,若要轉變鞋款或改變跑姿,需至少6個月的循序漸進訓練來適應,否則會增加受傷風險。

日常走路 鞋子最緊要舒服

平日走路都以腳跟着地,VRGF顯示圖同樣會出現兩個峰值,但相比起跑步,步行時足跟着地的衝擊力來得小及慢。穿「白飯魚」還是保護力高的運動鞋較好?張子熙認為,「兩者沒有大分別,穿得舒服的鞋子就好。」

■運動鞋比併

˙傳統跑鞋 承托減震

* 「前腳掌」與「足跟」的中底高度差距多於5毫米

* 具備充足的托墊和人造足弓承托

*腳跟穩定器(Heel cup)環繞在腳後跟,以硬材質製成,藉此增加後跟穩定及支撐

* 中底的彈性物料及設計,有減震作用

˙仿赤足鞋 薄底輕身

*「前腳掌」與「足跟」的中底厚度差距小

* 足跟底部較薄(通常少於6毫米)

* 甚少或沒有穩定性及內旋控制設計

* 重量輕

* 柔軟,可摺合及扭曲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FEATU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