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步足跟着地 穿避震跑鞋一樣傷

文章日期:2019年11月02日

【明報專訊】《科學專輯》每月首個周六刊出,以有趣角度解構日常生活背後各種科學知識,由飲食、醫療、設計到運動等,每月來一次全面科學大解構。

各大運動品牌每年都推出不少跑鞋,款式時尚,又標榜不同設計和技術,當中由氣墊、泡棉、啫喱、彈性顆粒等物料製造出獨特「中底」(鞋底和鞋墊之間的部分),聲稱可令跑手跑得更舒適,並具緩震及穩定作用,可以減少受傷風險等。可是,科學證明,要減少受傷,跑姿比跑鞋更重要。

「目前沒有科學證明,避震好的跑鞋能減低受傷風險。」研究運動鞋設計與跑步傷患多年,香港理工大學康復治療科學系副教授張子熙如是說。

無科學證明 避震跑鞋減受傷風險

研究顯示,若一年之內至少有半年時間,每周跑步12公里或以上,受傷風險大約是79%;若持續3年,風險更超過99%。常見傷患包括:膝關節痛、足底筋膜炎、疲勞性骨折等等。以往有說法認為,跑步時受傷是因足部受力過大所致,但張子熙表示,「近10年科學發現受傷的真正原因,與着地時衝擊力速率(即每秒承受的力度)有關。」

由於重力(gravity)的關係,跑步着地時身體會給地面一個垂直向下的衝擊力,同時地面會給身體一個向上的反作用力。此「地面垂直反作用力」(vertical ground reaction force,下稱VGRF)可透過肌肉和關節緩衝而抵消。但如果衝擊力過大及過急,則會對骨骼、關節帶來傷害。

足跟着地衝擊力急 傷骨骼關節

哪一種跑姿的衝擊力來得較急呢?答案是足跟着地。

理大步態及動作分析實驗室研究,讓受測者在三維測力跑步機(force-plate embedded treadmill)用同樣速度跑步,分別以足跟着地或平掌着地,顯示VGRF分別。

足跟着地時,VGRF出現兩個峰值,張子熙解釋,「慢跑時,足跟着地一刻,由於缺乏前掌緩衝,膝關節瞬間受到一個較大的衝擊力,因此出現第一個峰值,接着下肢發力向前蹬,地面垂直反作用力上升到第二個峰值。VGRF曲線較陡斜,意味着衝擊力來得很快,緩衝不足。以平掌或前腳掌着地的方式,因有足踝及小腿幫助緩衝,因此僅有一個峰值,曲線相對平緩,反映有充分緩衝。」

■專家意見

張子熙(香港理工大學康復治療科學系副教授)

文:李佩雯

統籌:蔡永中

編輯:梁小玲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FEATU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