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骼「偵」奇:長跑地獄訓練 招小腿傷患

文章日期:2019年10月14日

【明報專訊】近幾年長跑盛行,和長跑有關的各種傷患也愈來愈常見。長跑是注重耐力和速度,除了「撞牆」等新陳代謝極端消耗外,骨骼肌腱受傷亦以勞損為主。臨近比賽更有不少因過分操練而求診,如果忽略身體發出的警號,後果嚴重。和長跑有關的傷患都集中在膝關節、小腿和足踝位置。研究顯示4種最常見的跑步傷患分別為﹕內脛壓力綜合症、阿基里斯肌腱炎、足底筋膜炎和髂脛束綜合症。其中以內脛壓力綜合症較為常見。

內脛壓力綜合症又稱為脛前疼痛(shin splint),屬跑友常見痛症,成因與小腿肌肉和骨骼過分勞損有關。跑步時,小腿肌肉重複和持續收縮,對脛骨骨膜(連接小腿肌肉的位置)構成非常大壓力,造成慢性炎症。另一個原因是持續跑步操練時,地面的作用力對脛骨構成的壓力遠大於骨骼自身復元速度,造成慢性勞損和炎症。

內脛壓力綜合症有以下病徵:脛骨內緣遠端位置疼痛,脛骨位置廣泛痛疼,疼痛在運動時或運動後特別嚴重,休息後疼痛紓緩。除了臨牀檢查,X光和磁力共振掃描可以排除嚴重的脛骨疲勞性骨折。內脛壓力綜合症一般只需透過適量休息,調整運動訓練計劃便可改善,部分病人需要藥物和物理治療等紓緩炎症。如果已經嚴重至出現疲勞性骨折便可能需要利用石膏或輔具固定,甚至手術治療。

物理治療提升肌膜柔軟度

跑友跑步時小腿痛,成因還有慢性腔室綜合症。小腿肌肉分為4組負責足踝和腳部運動,分別位於前側腔室、外側腔室、後側腔室和深後側腔室,它們由堅韌的肌膜、脛骨和腓骨分隔成4個閉合的腔室。

當持續劇烈運動時,小腿各組肌肉便會因為運動而腫大,如果肌膜柔軟度不足,腔室內的壓力會逐漸增加,令血液無法進入腔室。腔室內肌肉缺血而引發一系列徵狀,典型徵狀包括小腿肌肉疼痛、腫脹、抽搐和繃緊,如果連腔室內的神經線也受影響時,更會出現麻痺和乏力,最後劇痛更會令患者無法繼續比賽。

慢性腔室綜合症的臨牀診斷並不容易,病徵主要集中在小腿肌肉,一般隨運動而出現疼痛,經休息後逐漸紓緩。X光和磁力共振等掃描對診斷沒有太大幫助,確診需要在運動前後利用小針測量小腿腔室壓力。慢性腔室綜合症較常發生在小腿前側及深後側的兩組肌肉,有接近82%慢性腔室綜合症同時影響雙腳。治療慢性腔室綜合症可先以非手術治療,包括調整休息和訓練時間;另外,也可以透過物理治療來提升肌膜柔軟度。如果情况持續或影響比賽表現,便需要考慮手術。手術方法是以局部肌膜鬆解(fasciotomy)來紓緩受影響腔室的壓力。

文:楊旭楠(骨科專科醫生)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