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宮頸內近距電療 埋身滅癌 MRI精準追蹤變化 劑量增副作用減

文章日期:2019年09月09日
懷疑子宮頸癌 需作詳細檢查

【明報專訊】近距離放射治療(Brachytherapy)是一種體部放射治療,將帶有放射性物質的載體置入病人體內,近距離釋出高劑量輻射殺死癌細胞。

子宮頸癌在本港女性致命癌症中位列第九。2016年新症有510宗,其中39.4%已是第三或四期;病人接受化療和體外電療後,再緊接近距離放射治療,用更集中輻射劑量消滅腫瘤。

■問醫生

◆彭:彭少良(養和醫院家庭醫學專科醫生)

◆張:張天怡(臨牀腫瘤科專科醫生)

■陰道異常出血 如何檢查?

問:因陰道不正常出血或月經不正常而求診,醫生如何處理?

彭:首先,要詢問病人的詳細病歷,包括疼痛問題持續多久?怎樣痛?會否影響日常生活和作息?然後,進一步詢問出血情况,是月經期間、經期與經期之間,還是性行為後出現?經量多少或受荷爾蒙影響,但異常出血就可能是瘜肉或腫瘤引致,所以醫生會先了解病人出血的情况再作分析。

下一步是觸診檢查,摸摸病人下腹、盆腔位置會否有硬塊、腫脹或異常痛楚。亦會用陰道窺器檢查陰道和子宮頸有沒有出血和異常增生,其後觸診看看有沒有異常硬塊和痛楚。接着以抹片檢查,採集病人細胞化驗,如有需要,會轉介作超聲波檢查。

■5年存活率可達70%?

問:如不幸確診子宮頸癌,不同期數分別會採用什麼治療方法?

張:早期子宮頸癌指第一至第二期A,主要以手術治療。在沒有其他危險因素的情况下,一部分病人可用局部切除方法保存生育或卵巢功能。標準的根治性全子宮切除手術,包括:子宮、子宮頸及旁邊的軟組織、陰道頂,以及淋巴清除手術。

如果癌症屬於第二期B到第四期A,綜合放射治療和同步化療是標準治療方案。體外放射治療(亦稱為電療)針對受腫瘤影響的位置、整個盆腔和附近淋巴結,一般需要約5個星期完成,再配合每個星期1次的化療。在體外放射治療之後,會緊接近距離放射治療,一般做3至4次,以根治性的電療度數去消滅腫瘤。

約80%的子宮頸癌病人在治療後受到局部控制,20%左右會復發;5年存活率達到65%至70%。

■15分鐘完成 可即出院?

問:什麼是近距離放射治療?

張:近距離放射治療是一種局部的電療,針對特定部位。除了子宮頸癌外,亦可用於治療頭頸部、乳房、食道的癌症和術後的子宮受體癌等。做法是將密封的放射源放置在腫瘤或附近位置,讓高劑量放射源直接消除腫瘤。

以子宮頸癌為例,治療時會把管狀儀器放進子宮內,接觸到子宮頸腫瘤的位置,近距離以高劑量輻射殺癌細胞。過程大約15分鐘完成,大部分病人可以隨即出院。

■子宮變形、嚴重擴散不適用?

問:近距離放射治療有何優點?有何限制?

張:根據物理學原理,近距離放射治療更集中將輻射劑量針對腫瘤,而離開治療範圍愈遠,輻射劑量急劇降低。因此,以近距離放射治療醫治子宮頸癌,可以大大減少電療對子宮頸腫瘤四周的正常器官,如大腸、小腸、膀胱等的影響,減少副作用。多年的醫學研究顯示,以綜合放射治療和化療再加上近距離放射治療晚期的子宮頸癌,能顯著提升存活率,平均延長4年。

不過,有些病人不適合使用近距離放射治療,如病情已到較後期,腫瘤影響子宮變形,找不到適當的位置放入儀器;或腫瘤擴散太嚴重,評估即使做近距離放射治療亦未能控制病情。

■可致長期肚瀉、失禁?

問:近距離放射治療有什麼副作用?

張:由於病人接受近距離放射治療前,都要先接受體外的放射治療,所以因電療而導致的副作用難以單獨評估。

一般電療引致的短期副作用有:尿頻、小便赤痛,因小腸受影響而導致肚瀉等,這些徵狀一般在完成治療後1個月內慢慢消失。另外,會有10%至15%病人出現長期副作用,即在完成治療後6個星期可能會出現的情况,如長期肚瀉、腸塞、直腸和膀胱出血,影響盆腔肌肉功能而導致大小便失禁等問題。

近年研發的強度調控定位放射治療(IMRT),適用於治療子宮頸癌,IMRT的放射線從不同角度進入腫瘤,有助分散對周邊正常器官的影響。有大型研究指出,此技術有效減少電療對腸道的副作用。

文:李欣敏

插圖:杜思頴

編輯:林曉慧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有片睇

想現場直擊「唔使睇醫生?」,可登入health.mingpao.com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唔使睇醫生?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