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過量留言變催命 善用社交平台救人救己

文章日期:2019年07月08日

【明報專訊】近日數名青年輕生,引起社會關注,憂慮出現模仿效應;事實上,求助組織近期接獲的求助個案上升,不少年輕人表示「好灰、絕望」。專家提醒,年輕人不要為了抗爭而將自毁行為合理化,網民更不要把事件英雄化,傳媒亦不要把背後原因簡單化。

當有人留下絕望、不想活的信息時,社交平台排山倒海的留言和討論,是救命草?還是催命符?

負面留言如求救 即支援勿批判

上周三,有人在社交平台留下遺言,多名網友紛紛留言勸阻,並自發組隊到處尋找事主,最終阻止了悲劇再次發生。社交平台成為救人線索,香港心理學會臨牀心理學組主席鄭寶君表示,當用戶寫下負面留言,如「灰到爆」、「生無可戀」等,猶如發出求救信號,親友看見時,要盡快作出相應支援,「這是窗口,讓大家知道這人有些危險,需要找身邊人支援」。

然而,有人質疑此等留言只為引人注意。香港大學香港賽馬會防止自殺研究中心總監葉兆輝強調「Rather to be wrong than to be sorry」,要用同理心看待,不要批判求助者,「說到生命的時候,是不能夠錯過,沒有第二次機會」。看到有人留言想做傻事後切勿忽視,如果認識事主,最好直接找他;如果找不到或不認識事主,亦可留下安慰說話或分享個人經歷,但留言不要太氾濫及過量。

打氣勿氾濫 忌簡單化輕生原因

葉兆輝補充,網民留下「唔好死呀!」、「一個都不能少!」等打氣字句,向事主表達關心是需要的。但如果已有大量相關信息時,反而有可能吸引一些缺乏自我認同,或者想得到關心的人去仿效。

鄭寶君補充,於近日的《逃犯條例》修訂爭議中,不少年輕人於社交平台公開發表感受,是一個宣泄途徑。「過程中會產生共鳴感, 當朋友留言或給讚時, 對用家來說,是『我明白你』、『我贊同你』。我經常覺得對年輕人來說,社交平台是互相聯繫的一種方法。」但鄭提醒,社交平台盛行,影響力更勝傳統主流媒體,因此大眾在社交平台發表言論或感受時,需應用得宜,否則或會助長自尋短見的風氣。

近期連串悲劇發生後,輿論多把事件與《逃犯條例》掛鈎。但葉兆輝提醒,大眾切勿把背後原因簡單化,把反對修例看作是單一歸因。輕生者可能生前已遇到很多生活難題或情緒困擾,覺得生命沒有什麼意義,「假如沒有『反送中』事件,他們可能都有自殘傾向;而『反送中』的出現或許是一個觸發點,令他們覺得『死都可能變得有意義』」。他提醒大家,不要因為反對修例而合理化自毁行為,「你愛這個社會、這班年輕人和同伴的時候,你更加不應該捨他們而去」。

求助個案激增 長期絕望響警號

無可否認,《逃犯條例》修訂爭議備受關注,大眾的情緒多少受到影響。賽馬會青少年網上情緒支援平台「Open噏」,去年開始提供24小時服務,求助者可利用即時信息與輔導員傾談。負責計劃統籌的葉兆輝表示,近期情緒求助個案大增,由以前每日約60宗增至近300宗,求助者表示感到無奈、絕望、無助。

鄭寶君續分析箇中情緒,聽到年輕人以「好灰」一字眼來形容感受,有感自己不能控制社會事件及政府回應,失去話語權,因而產生無力感。至於「絕望」情緒,鄭表示,若長期感到絕望,已為自殺警號,「這些感覺很危險,當個案形容自己失去所有希望時,是令人擔心的警號」。

由絕望急變冷靜 或危險徵兆

絕望情緒可能化成行為徵兆,讓身邊人有所察覺。鄭指出,部分人會交託重要物品予他人保管,猶如交代身後事,亦會講出一些負面說話,如「我都不會有明天」、「生無可戀」等;另一部分人會出現退縮行為,如拒絕社交、對平日感興趣的事失去動力等,又或者搜尋傷害自己的方法。但她強調,並非每個輕生者皆有徵兆,有些人更會由悲傷絕望急劇轉變至冷靜平淡,「因為他們想到以死解脫」。她提醒,如發現身邊人有以上徵狀時,需多加陪伴或尋求專業人士的協助。

自覺無助失敗 快尋求協助

葉兆輝指出,高危人群如單親家庭、失去雙親、缺乏社會支援、自尊低、情緒病患者,特別容易產生自殘念頭;一旦自覺精神健康出現問題,譬如感到抑鬱、情緒不穩定,應主動尋求協助,「It is okay not to be okay!尋找幫助不是弱者的行為」。他表示,抑鬱症患者通常有無力感、無助感、失敗感。如果想參與近期的遊行集會,建議與朋友結伴;而尋求作伴或幫助時,最好找充滿正能量的朋友,避免負能量疊加。

■氣憤失望? 找人傾傾

最近日子很難過?

感到迷惘、氣憤、失望……不如找人傾傾。

‧香港紅十字會: 3628 1180

‧新生精神康復會:www.nlpra.org.hk/tc/pnp/feature-topics

‧明愛連線 Teen地:9377 3666、2339 3759 www.facebook.com/caritasinfinityteens

‧香港撒瑪利亞防止自殺會:2389 2222

‧社會福利署熱線:2343 2255

‧生命熱線:2382 0000

‧明愛向晴軒:18288

‧「Open噏」網上情緒支援服務

網址:www.openup.hk

fb/WeChat:hkopenup

SMS:9101 2012

文:李祖怡、鄧安琪

統籌:鄭寶華

編輯:梁小玲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健康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