擔心父母吵架 孩子拒絕上學

文章日期:2019年03月11日

【明報專訊】早前看過舞台劇編劇莊梅岩一篇講述她童年的專訪,她提到父母感情深厚,彼此尊重信任,令孩子在幸福快樂的家庭中成長。她也從父母的愛,得到一份十分珍貴的禮物,就是很堅實的安全感,令她對婚姻抱有正面態度。

誠然,家庭穩定和父母鞏固的婚姻,都直接影響孩子對人對事及對這個世界的價值觀。

孩子能健康成長,勇於探索身邊事物,學習信任身邊人,跟自小建立的安全感有着重要和必然的關係,也是成長過程中建立自信和自尊的基石。

處理過眾多有關孩子情緒和行為問題的個案中,超過一半以上都跟父母的情緒有關,當中又約有一半是跟父母之間的感情質素有關。孩子的年紀愈小,對父母的依附愈多;而孩子往往也是對父母的情緒反應最敏感的。發展心理學家Edward Tronick的「木無表情實驗」(Still Face Experiment)印證了孩子在面對父母的情緒轉變時會產生不安和焦躁,並會用自己的方法試圖改變這個令他們緊張不安的局面。

家嘈屋閉 無耐性了解子女需要

再者,家長的不穩定情緒也會直接影響他們理解和處理孩子問題的能力。而這些所謂「問題」,有時只是孩子在不同成長階段中的正常發展,例如孩子跟同學爭執,如果父母情緒穩定,可能較易接受這是學習社交的必然過程,冷靜跟孩子討論解決問題的方法。相反,若父母感情不佳,關係緊張,面對不小壓力,已沒有空間和耐性去學習處理孩子「問題」背後的「真正需要」,或會怪罪孩子行為差劣,過分嚴厲責罵他們。其實父母是否明白孩子真正需要是什麼呢?

晶晶的故事是個好例子。今年才10歲的她十分懂事,可能因為從小就聽着父母為他們不同的「原則」爭辯,明白了很多「做人道理」。特別是晶晶升上小學後,父母對她的學業期望和學習態度各有不同的看法。晶晶那無辜的眼神彷彿告訴了我:「媽媽又說成是我的問題吧。」晶晶見過不少專家,也習慣了媽媽標籤她是個「問題孩子」、「不努力的孩子」。在見面中,我與晶晶很快便進入了「問題的核心」……

用「貌合神離」來形容她父母的關係極為合適。他們各自坐在一張三座位梳化的一端。當一方說話時,另一方就用凌厲的眼神「回應」,到另一方說話時,這一方又報以不屑的「翻白眼」。你糾正我的管教方式,我反駁你的價值觀,沒完沒了。當然問題的核心並不在於管教方式,或是更高層次的所謂「價值觀」,而是晶晶一語道破的核心——「他們不再愛對方了」。

面對父母的感情問題,不論是緊張的關係、激烈的對罵、互不瞅睬的冷戰,甚至只是很微小的變化,孩子也會感到焦慮、難受、不安,甚至憤怒:

「他們不再拖手了。」

「媽媽近來很少笑。」

「爸爸很晚才回家。」

「周末已很少一家人去玩了。」

有時,孩子才是最清晰的旁觀者:

「媽媽,你為什麼不跟爸爸說清楚?」

「我兩個也愛,你們可否原諒對方?」

「我不想失去了完整的家。」

家變危機困擾 孩子易病難專注

孩子面對父母關係轉變時,通常是無所適從,有些孩子會出現身體問題,例如痛症、容易生病。也有些會影響日常生活,如胃口欠佳、睡眠不穩、動力下降、難以專注、成績下滑;也會變得情緒不穩,易哭易怒,緊張擔心,更甚者會拒絕上學,晶晶就是這些孩子的其中一個;晶晶悄悄告訴我:「萬一爸媽吵起來時,我可以及時安慰媽媽和保護着他們。」

有一次,晶晶幽幽地告訴我:

「我想好了,如果他們真的要離婚,我兩個也不會跟,我會離開這個地方,因為這裏已不再是我的家,我會躲起來,希望他們為了找我而重新再走在一起,不再吵架。」聽罷,我心裏十分難過。

文:陳穎儀(臨牀心理學家)

編輯:王翠麗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健康

RELATED